扶风郡,槐里县。
这一日,扶风郡的郡学建成,郡守率领郡中的一众官吏前来“挂牌”,城内百姓纷纷前来围观,场面非常热闹。
两名少年也站在人群之中,兴奋的看着不远处的郡学书院,脸上挂满了向往之色。
这两名少年都是扶风郡槐里县人,不过二人家中贫苦,长到十四岁的年纪也仅仅是认识一些简单的字而已,并没有机会真正的读书。
如今两名少年家中借助朝廷新政的机会,才稍稍富裕了一些,让二人有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一人说道:“董评!咱们回去与家里说说,都去县学读书如何?”
董评重重的点了点头,说道:“魏勤兄说得不错!县学在数日之前就已经修成,正在招收学生,眼下郡学又落成了,说明朝廷肯定不会朝令夕改,在朝廷新学中读书、考学肯定会是非常好的出路!”
魏勤今年十五岁,董评今年十四岁,二人只是乡间少年,但是却不甘平庸,周边围观的百姓不禁对二人刮目相看,纷纷对二人勉励起来。
魏勤、董评闻言更加坚定了信心,当即朝着周边众人拜别而去,急匆匆的返回家中收拾行装。
二人家中就在槐里县周边,二人各自回家与父母说起求学之事。因为入县学的学生不需要家中开支,所有的花费都由朝廷担负,所以二人家中并没有阻拦。而后二人便收拾好行装入城报名。
当魏勤、董评来到城内的县学时,这里已经聚集了数十人,都是槐里县各地赶来求学之人。
这些人年龄不一,大的有二十岁上下,小的只有七、八岁,还是跟着父母前来的。
只见郡府中的官吏会同县学的先生,正在门口维持秩序、登记信息,不时可以看到年龄超限之人被退了回来,更多的是被县学录取后,兴高采烈的欢呼之人。
魏勤和董评各自背着包裹,站在人群之中等候着,几名府衙的衙役走过来,督促人群站成三队排队等候登记。
魏勤和董评一前一后站在了队列之中,等了一会儿便来到了县学的门口。
只见一名先生跪坐在一个桌案后面,抬头看了二人一眼,而后问道:“姓名,年龄,籍贯,家中还有何人?”
一连串的提问让魏勤、董评有些发懵,二人急忙一一回答,那先生笔下游龙很快便记录了下来。
而后,先生递给魏勤、董评每人一个小木牌,上面写着二人的姓名、年龄、籍贯,用一根绳子拴着,可以挂在脖子上。
“这块铭牌千万留好,日后便是你们在县学中的身份证明。”
说着,先生有给了他们每人一张凭单,说道:“拿着凭单进去,跟着指示去领衣服、被褥、洗漱之物……”
“诺!”
魏勤和董评赶忙答应着,将手中的凭单和铭牌紧紧握住,好像稍微一松手就会丢掉一般。
二人快步进入了县学,进门之后便是一个前院,两侧还分别有跨院,一面牌子上写着导语,二人跟着指示走进了左面的跨院,只见这里已经聚集了十几名学生在排队,三名先生正在发放物品。
“魏勤?董评?”
“诺!”
先生看了看二人的身材,而后便将两摞衣服递给二人:“这是你们衣服,不合身的话记得来换。日后在县学内,必须穿这身统一的衣服,日后入冬了,县学还会再发皮袍……”
“这是你们的被褥,在宿舍那边可以自行洗晒……”
“这些是你们的洗漱之物,这是青盐、毛刷,用来干什么?刷牙!这是洗脸用的……”
天子刘洵根据后世的经验,命人研发出了青盐,并且由少府出资,扶持民间的商贾成立了青盐商社,专门生产刷牙用的青盐,各地县学、郡学乃至太学学生使用的青盐便是从这些商贾那里采购的。
至于刷牙用的毛刷则不是“新发明”,早在西汉之前的战国时期,华夏先民便已经发明了类似的毛刷,此时魏勤、董评手中的毛刷便是改良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