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军在西域捷报频传,经过一番激战之后收复了车师国王城,天子刘洵顿时放下心来,西域战事已经稳固下来,接下来自己只需要不断向西域输送钱粮兵备,为西征大军保障后勤补给便好。
此时随着战事的进展,朝中各方注意力被西域战事牵制住,天子刘洵趁机进一步加强会试制度。
天子刘洵召集尚书令丙吉、吏部尚书史高议事,将自己规划已久的教育体系拿了出来,交给二人完善一番。
按照天子刘洵的计划,此番朝廷准备调集大量的钱粮,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学堂,各县建立县学,作为各地启蒙学堂,招收本县之内所有适龄儿童,教授天子刘洵定下的各类门科。
一县之内二十岁以下、六岁以上的识字男丁都要强制入学,按照年龄划分为不同的班级进行教学。县学除了教授众人识字和为人道理之外,还要教授天文、地理、算学、历史、当下时政等等,以及传统的君子六艺,都是实干之学。
县学的学制为四年,十二岁以下的男丁为全日制学习,十二岁到二十岁的男丁为“夜校”。同时由各地县衙负责十二岁以下入学男丁的衣食开支和学习开支,十二岁到二十岁的男丁则能够从县衙领取每人每天十铢的补助。
当然,这些只是虽然看上去科目很多,但都是基础知识,并不会太过高深。不过县学每四年便要进行一场升学考试,考试不合格者由县学发放毕业证后自行回家,考试合格者便可以升入郡学。
天子刘洵给县学的定位便是扫盲,天子刘洵准备用十年时间,不管花费多大的代价,都要完成全国范围内的县学普及,要让大汉帝国的百姓人人识字!
往上一级,便是在各郡国设立郡学,郡学分文学和百工学两种。
天子刘洵将在每个郡国的治所建立两所郡学,所有通过县学升学考试的学生都可以进入所在郡国的郡学;其中一所郡学教授文学,内容便是继续教授天文、地理、算学、历史、君子六艺、当下时政等实干之学,不过相对县学所教知识都是深奥许多;
另外一所郡学则是教授农学、商学、工学等学问。分别教授县学晋升上来的学生,同时招收本郡内的工匠、成人,设立各门科和实用技术进行教授。
郡学的学制同样为四年,其定位便是对大汉的人才进行分类教育,为专业性人才的成长奠定基础。郡学同样是每四年进行一次升学考试,考试合格者可以升入长安太学,不合格者同样自行回家。
最高一级便是长安的太学。
此前在推行新政之时,长安太学的太学生几次与门阀士族站到了一起,让天子刘洵很是恼火。
此番天子刘洵便借着建立教育体系的机会,准备着手对长安太学进行改制,打破太学生全部由门阀子弟充当的局面!
按照天子刘洵建立教育体系的规划,各级学校一旦建立起来,长安太学的学生便不再由各地门阀推荐入学,而是全部通过考试录取而来,如此便打破了门阀士族一手把持长安太学的局面,随着大量的寒门子弟通过升学考试进入长安太学,天子刘洵便可以再次重击门阀士族势力。
对于长安太学,天子刘洵也将分设各类门科,例如经学各类、天文地理、百工各类等等,由各郡文学、百工学晋升的学子充实。
太学的学制为五年,在太学所学的知识,不管是经学还是百工之学,都将会是大汉帝国内最为高深、最为高端的学问,长安太学也将成为大汉帝国的最高学府,以及天子刘洵心目中的“科研人才储备基地”!
尚书令丙吉、吏部尚书史高全面了解天子刘洵规划的教育体系之后,都是大为惊叹。
不过二人也有所担心,按照天子刘洵的规划,朝廷将花费至少三千万缗以上的钱财,这还不算各地县学、郡学中先生、学生的衣食住行等各项花费!
同时,吏部尚书史高还有一点担心,说道;“天家,如果此议推行下去,那各地郡国的学校如何管理?与吏部文选司的关系又如何?”
天子刘洵对此早有预料,说道:“朕准备在礼部之下增设教化司,专门管理各地郡国的县学、郡学,以及长安太学!”
“我大汉教育体系建立之后,各地学校的教材、学生招收、考试、学校管理等各方面事宜,全部由教化司负责,吏部文选司要将相关职权移交过去。”
“日后,会试制度也会进行相应的改革,参与会试考试之人,必须要拥有县学的毕业证明,否则不得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