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臣们认得那些杀人不眨眼的卫兵,全身上下似掉入冰窟一般,忍不住地颤抖,大家出奇地一致,保持了沉默、
李和平大裁官员的目的很显然,节省出北伐的军费,顺便挑一些腐肉剐掉。
天启二年,大周军队建屯田制,来赚取军队的正常给养与税粮,利用士兵和无敌农民大范围地开垦荒地。军队组织性强,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特别是边线的战兵们,一年之间就恢复甚至盈出了一年中本该生产的粮食。其次,派出能臣贤将去往各大边军整治军纪,特赐先斩后奏之权。
这些人大多来自李和平还是太子时所住的东宫。
他不怕世人骂他任人唯亲,因为他派出的确实是有才之人。
他更怕后世称他亡国之君。
天启三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大周国上下形式上已经君臣一心。
李和平确实也需要形式上的统一。
此时边境军情已至长安:幽州被破,痛失三城。
天启四年,李和平亲率二十万大军御驾亲征,讨伐宁国,势必夺回幽州三城。因为彼时李和平并无子嗣,便令内阁首辅董辄监国。同年中秋,皇后为李和平诞下一名皇子,然而皇后也因难产而死。皇帝得到消息后,悲痛至极,为皇后所诞皇子取名为良,当即封为太子,命人千里奔走,回到长安城颁布旨意。
天启五年,李和平已经夺回所失三城中的汉城、漠城,大军在漠城安营扎寨。
天启六年初,仅剩的被夺之城——雄庄,也回归了大周的怀抱。至此,卫国之战大获全胜。
可李和平仍不满意,自己率十五万人凯旋归京,留带来的五万人留守北境,以充实边防力量。又命此次北伐主将江明月留至雄庄,封侯爵,任大将军。
天启皇帝已经不再想着守卫大周,而是想着如何拓展国土了。
从天启六年至今年天启十一年,江明月战略上采取游击战术,总的来说十六个字:“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战术上无所不用,夜袭,攻城,诈降什么都用。最可怕的是江将军采取的是“真假并用”。在每年都会挑几个的夜晚,派几支斥候在宁国的黍城下摇旗呐喊,营造出夜袭攻城的假象,使得海月城的宁国将士们越来越疲惫,甚至对大周战兵产生了厌烦情绪。日积月累,黍城的哨兵已经不在乎城下是否有人在摇旗呐喊了。
天启十一年春,江明月率领数万大军兵临宁国的黍城下,城下击鼓声起,呐喊声起,象征江明月军队的大纛都升了起来。
然后。
然后黍城就破了。
可江明月意犹未尽,想起史书上记载的那位少年将军封狼居胥,整顿军队后意图继续向北开进。
宁国本来资源就不足,这几年边境贸易因为战争的缘故十分惨淡,再加上战争失利,民生更加吃紧,皇城脚下竟然还发生了易子相食的事情。
大周可不会像某些小国一样,打了胜仗还给输方钱粮。
无奈,宁国只好向大周派去使团,去往长安议和。
宁国求和一事传遍了长安城。
小酒窝下山时听人们偶尔提及,只是他毕竟是方外之人也就不太关注。
韩小屋很诧异,他没想到钟公允这老小子竟然也会跟着使团来。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战争是由钟公允南下打响的,只是他来不及向万里之外的宁国国都请求军令就浩浩荡荡地拔营进军。他明白,要是等朝廷里那对腐臣讨论个几十天再做决定,战机必定已失。
钟公允以雷霆万钧之势连占三座大城,抢夺金银粮食无数。
只是当国都的权贵们听说战事已开并取大胜,当即上谏宁帝,说钟公允未有军令还先行开战,疑有不臣之心。宁帝不信,但也扛不住王公贵族的糖衣炮弹,三人成虎。于是连发十二道金牌召回钟公允,令王族子弟前往前线督战指挥。
钟公允坐在中军大帐看着面前由宁帝的贴身太监亲自送来的第十二道金牌,扼腕长叹道:“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所得诸城,一朝全休啊。”
说完,出营上马,只带着亲兵营回了宁国国都,准备被朝廷问罪。
说起来,大周皇帝能够势如破竹夺回三城,也有宁帝的一份功劳。
小酒窝并不知道钟公允是谁,只明白宁国将军二字,再结合最近闹得满城风雨的宁国使团进京一事,心中豁然开朗。随即安慰钟小冬道:
“没关系的,这样的不义之战输了也没什么。”
“周国不过小胜一场,等我长大成了将军,必定大败周国,为爷爷雪耻!”
小酒窝听钟小冬神情激昂地明志,清脆空灵的声音响彻后山。他笑了笑,也不回话。
钟小冬见小酒窝并没有因为她的志向感到振聋发聩,小姑娘面子上有点挂不住了。
“喂,你就不害怕吗?我将来可是要打周国的”
“啊?你喜欢吃烤鱼吗?”
“当然喜欢!山上莫非有烤鱼吗!“
钟小冬说完面色微红,意识到自己刚刚明明是在宣告一件大事,怎能想吃烤鱼。
“那跟我下山怎么样,我抓鱼可厉害了,溪边的鱼又大又肥。”
“有多肥?”小姑娘眼中闪闪发光。
“很肥很肥。”
“快走快走,等会儿鱼跑了怎么办。”
钟小冬牵着小酒窝就往山下跑。
小酒窝心中的那只小鹿再次开始奔跑,跑得比那两个小家伙还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