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法仁之辩(1 / 2)

尊师孔仲尼 役智 8197 字 2022-05-12

宰予将曲辕犁的功用娓娓道来,董安于与一众赵氏邑宰们听得渐渐入迷,一时之间竟忘却了时间。

他们的面上忍不住浮现喜色,对于完成今年上计的信心又足了几分。

董安于听完了宰予的论述,也忍不住赞叹道:“之前我听主君提起您,说您是受孔仲尼教导的儒生,所以认为您应当不懂得这些民间事务。

没想到您一开口,简直就像是操持技艺多年的老工匠一般成熟。”

宰予谦虚道:“正因为我是夫子的学生,所以我才懂得这些经世之学啊!”

董安于闻言,皱眉问道:“可我听说,孔仲尼想要在东方复兴周礼。

他的想法虽好,但如今的天下早已不是尧舜之时的天下。

如今的天下,君子不存,奸邪遍地。

对付奸邪小人,怎么可能以礼相待呢?”

宰予听到这里,忽然明白为何今日董安于要见自己了。

合着他虽然对曲辕犁感兴趣,但最重要的还是怀疑我向赵鞅推销仁政的用心啊!

宰予略作思索,知道这场辩论绝不能输。

如果他在这里倒下,必定会使赵鞅推行仁政的信心产生动摇。

他并没有直接反驳董安于的论点,而是反问道:“那您觉得,应该用什么方法去治理民众呢?”

董安于道:“我曾受命督管上地。在上地的山中,有一处极其嫌恶的峡谷,然而这个峡谷却从未有人掉进去过。

不止没有人掉进去过,甚至连豚犬牛羊之类的牲畜也未曾陷入。

所以说,制定法令时,只要参照上地险峻的峡谷,将罪名设置成无可赦免、必死无疑的情况,那么自然就没有人敢去触犯它了。

这样一来,民众怎么可能无法被治理呢?”

董安于这话说完,不等宰予开口,子贡就已经率先坐不住了。

他回道:“夫子曾教导过我们:如果用强权手段、法制禁令来管理百姓,用刑法来约束他们,那么百姓只会祈求免罪免罚,却容易丢失廉耻之心。

而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规范他们的行为,不但可以让百姓懂得廉耻是非,而且可以让他们从心里归服。

您用死罪的方式管理民众,虽然可以让他们屈从于您,但民众又怎么可能心服口服呢?”

董安于听到这里,并没有正面答复子贡,而是俯身拜道:“安于平生行事,只注重三点。至于其他的,就不在我的考虑之中了。”

子贡不悦道:“那请问是哪三点呢?”

董安于道:“作为臣子,侍奉主君要忠诚。作为友人,对待亲朋要信任。治理地方,要敢于罪人。”

董安于此话一出,宰予和子贡立刻察觉到形势不妙。

他这段话,表面上是在阐述自己为人的准则。

但讲忠诚,是在隐晦的质疑宰予和子贡向赵鞅提倡仁政,这极有可能是包藏祸心,想要颠覆赵氏。

讲信任,是在辨明亲疏关系,向赵鞅表明,他作为赵氏臣子,明显要比两个鲁国的外人更值得相信。

至于一个敢于罪人,则是在指责儒生们提倡的仁政,不过是为了维护一个好名声而异想天开的产物。

子贡正想开口还击,忽然感觉有人扯了扯他的袖子。

他侧目望向一方,发现宰予的嘴唇微动。

看他的嘴型,宰予说的赫然是:“别中了他的圈套。顺着他的话说,我们怎么说都是不对。”

子贡这才发觉自己急火攻心,险些着了董安于的道。

他赶忙闭上嘴,安心调理心境,尽全力压下怒气,让脑子重新恢复冷静。

而在子贡调整状态的间隙,宰予立马开口填补上这个空白。

刚才子贡说话的时候,他就认真分析过现在的形势。

董安于深受赵鞅的信任,一直为赵氏尽心尽力,如果从亲疏关系入手,那他们只会多说多错。

而如果从施政方略上来攻讦董安于也行不通。

因为董安于虽然施行‘不赦之法’,但他督管下地时的表现有目共睹。

施行不赦之法后,下地确实如董安于所说的那样,得到了很好的治理。

在春秋战国这个节骨眼儿上,推行严刑峻法就是比提倡仁义道德的效果更好,秦国能够凭借商鞅变法一统天下就是明证。

所以宰予要想取胜,既不能从虚幻之处出击,也不能完全从现实角度进行论证。

唯有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才能从中看见取胜的希望。

宰予竭力思索着,忽然脑中灵光一闪。

他冷笑一声,昂首上前一步,朗声向着董安于拱手施礼,随后陈述道。

“您认为提倡周礼就是不用法治,这是不正确的。

刑罚,这是自古有之的东西。

但国家制定杀戮罪犯的法令,其目的是为了禁绝奸邪,而不是为了杀戮百姓。

《尚书》上说:义刑义杀,勿庸以即汝心。

刑杀必须要符合正义,不能随心所欲的使用。

我听说,军队打了败仗,是不能用斩杀士卒来解决问题的。

刑事案件不断发生,是不能用严酷的刑罚来制止的。

究其原因,这是为什么呢?

国家的教化没有起到作用,罪责不在于百姓,而在于负责推行教化的统治者。

明明是执法者执行法令不力,却把罪责推到百姓的头上,说是他们不遵守法令纲纪。

之后又派人拿着残酷的刑杀去恫吓他们,这种行为不是在治理国家,而是在残害百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