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5章 如何保全藩王性命(2 / 2)

朱棣听闻大怒,写信给梅殷说:“如今我兴兵清君侧,是顺应天命,不是常人所能阻挡的。”梅殷决然的割去送信使者的耳、鼻后,将其放归朱棣,

朱棣气得不行,只得从扬州进军南京。

朱棣登皇帝位,那时梅殷仍驻军淮安,朱棣逼迫梅殷妻子宁国公主咬破手指,写成血书一封送与梅殷。

永乐二年,都御史陈瑛上奏称梅殷培养死士,和女秀才刘氏勾结,诅咒朱棣,最后惨遭锦衣卫溺死。

因此,梅殷忠义之心尚可,领兵的才能也有,只可惜当时建文帝失去人心,军心已经归向朱棣,再加上他在军中也没什么根底,手下的兵马是指挥不动的。

这才在历史上留下了手握重兵,而无力阻挡朱棣的尴尬局面。

但是不管怎么说,梅殷的才能还是不错的,否则也不会得到朱元璋那样的嘉奖和信任!

朱元璋的眼光从来没有错过!

此人可用!

二人聊到最后,朱允熥开门见山的问道:“梅驸马,朕听说你从你叔父汝南侯那里学了兵法谋略,也熟悉行军打仗之事,朕的神机营还缺少一位主事,官职不高,你想不想过去试试?”

没人赶紧站起身来,跪地行礼道:“微臣愿意,多谢陛下!”

“不必客气,起来吧!”朱允熥笑着将他扶了起来。

他之所以要用梅殷,是因为要降低驸马的爵位品级,而那些驸马岂会心甘情愿?

就算他们不敢闹腾,可终究心里不痛快,自己任用梅殷这个驸马,也算是给他们留下一条路,免得没有晋升的空间和途径,就心生怨怼……

毕竟人最怕的,就是失去希望……

一家人,还是要和和美美的嘛……

而且梅殷这个人也实在可用,既能够安抚亲戚,又能够得到一位人才,何乐而不为呢。

黄昏,大善殿。

朱允熥悄悄来到大善殿,殿门口值守的护卫和服侍的太监要行礼,都被他伸手止住了。

轻手轻脚的进了偏殿,见朱元璋坐在桌子前正准备用饭,

尚膳监太监而聂正在把几样小菜摆到桌子上,见朱允熥来到,刚想要行礼就看见他的手势,便会心一笑就接着放菜。

“皇爷爷!”

朱允熥凑近朱元璋突然喊了一声,不过声音不高,毕竟他也怕真吓着老人家!

朱元璋瞪了他一眼,没好气的道,“又是这一套,你就不会换个花样!咱在战场上什么大风大浪没有见过,尸山血海都爬出来了,还怕你这一声惊吓!”

朱允熥顺势做到椅子上,陪笑说道:“是是是,皇爷爷您是大英雄大豪杰,经历的风浪不是孙儿能比的,可您都把大明境内所有的敌人都打败了,孙儿就是想效法您的文治武功,也没有人供孙儿练手呀!”

“北边不是还有瓦刺鞑靼吗,够你打的!”

“皇爷您就放心吧,今时不同往日,草原上的外族今后恐怕对大明构成不了太大的威胁,铲除他们也是迟早的事。”

“口气倒是不小!来,给咱看看你的饭量是不是和口气一样!”

“这是什么菜呀?干豆角、丝瓜、茄子、黑木耳……皇爷爷,您就拿这个招待孙儿,也太抠了吧!”

在和朱元璋怼来怼去的当中,一餐晚饭就在愉悦的气氛当中吃完了。

朱允熥意犹未尽的说道:“今晚这顿饭最让人满意的就是南瓜小米粥,色泽金黄,口感软糯,确实好手艺!”

朱元璋揶揄道:“既然手艺好,那你不赏吗?就嘴上褒奖两句?”

朱允熥顿时一滞,“皇爷爷,这应该您赏吧,这里可是大善殿!”

……

二人又斗了一阵嘴,最后终究是朱允熥败下阵来,乖乖的让王忠拿钱赏赐。

一旁的太监而聂、庆童,以及王忠、李福都低着头,脸上也带着笑意,天加亲情,祖孙情深,确实令人羡慕啊。

朱允熥伸手拿起茶壶,给朱元璋倒了一杯热茶,对左右吩咐道:“都下去吧,我陪着皇爷爷说会儿话!”

“是,奴婢遵命……”几人都躬身退了下去,偏殿当中只留下他们二人。

朱允熥这才说道:“皇爷爷,今日我让朝臣议了降低驸马品级一事,最后的决议是驸马按照唐朝时期的,为从五品,不过我想按照正五品来定。”

对此朱元璋并没有太大的反应,道:“这个你来拿主意就行了,辜负皇恩的毕竟只是少数,其他人还是可以的,不过他们的品级确实有些高了,对于他们严厉一点也没什么。”

朱允熥点了点头,他里面很是感激朱元璋的理解。

此时朱元璋又问道:“允熥,这次是驸马犯罪,那下次呢,若是皇族中人有人败坏国法,你准备怎么办?”

朱允熥知道他所说的指的是谁,想了一下道,“皇爷爷,人无畏惧之心,则人人皆有可能成为触犯国法,所以孙儿这次才这么严厉的对待欧阳伦,甚至针对所有驸马,降低他们的爵位俸禄!”

“他们毕竟是外人,就当是杀鸡儆猴,有他们这样的下场,相信必然能够起到警示作用,咱们朱家的皇亲也能够有所收敛,

否则日益纵容,不加约束,时间久了他们必然心无所惧,行事就会肆无忌惮,孙儿不想他们惹来大祸,所以就让驸马们受些委屈吧……”

朱元璋点点头,看着他欣慰的笑了笑,显然非常赞同。

正取朱允熥所说的,皇族,尤其是那些掌握实权的亲王,如果觉得新君软弱可欺,觉得朝廷律法可以任意践踏,

那以后指不定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事!

所以,一开始就要表明态度!

强硬的态度!

只有这样才会让他们畏惧而谨慎。

也只有这样,才能保全他们的性命!

这点,朱元璋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