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李良倒戈献计谋(1 / 2)

英雄问鼎 任淮浦 5374 字 2022-01-15

章邯从白马津过了黄河向赵国进兵,因为刚刚打败了项梁,秦军的战斗力很强,于是很快就战领了安阳城,河北震动。这时李良听说章邯来攻,赶紧召集部众道:“章邯北上,必定来夺邯郸城,如果我们不尽快夺取整个赵国,就怕章邯攻其前,张耳攻其后,邯郸就危险了。”将领们就异口同声道:“我们愿意听从将军的命令,拿下信都!”李良大声道:“我决定亲自攻打信都,你们谁来守城?”班部中一人挺身而出,道:“我愿守城!”李良一看正是副将张强,心中颇为高兴,就让他守卫城池,自己率兵来攻信都。

消息传到信都,赵王急忙召见丞相和大将军商议。陈余道:“请大王放心,‘自古水来土壅,兵来将挡’。叛臣李良早就不得民心,他上次临阵时,臣用话语打动了很多军士临阵倒戈,我这次还用这个办法让他的兵马全部投降。李良反上作乱,一定会败的很惨,请大王听我的好消息。”说完便辞别了赵王和张耳,奋然走出大殿,披挂上马,率领一支军队出城在南郊摆阵。

李良的军队到达后,双方在旷野中相遇。两军对圆。李良见陈余早就摆好了阵势,便自恃武艺高强,耀武扬威地来到阵前用铁戟指着陈余大骂:“陈余鼠辈,你们跟着赵歇小子,不会有好下场!快快来送死吧?”陈余愤怒地回答:“放肆!你这个反上作乱的逆贼,无耻的小人,不讲信义的东西,赵国的每一位战士都想剥你的皮,抽你的筋!”说罢就回头对士兵大喊:“跟我去杀逆贼,替先王报仇!谁杀了李良,就封万户侯!”说完挥舞钢矛,身先士卒,直取李良。两方的军士就互相发起了冲锋,他们在旷野中展开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拼杀。

战不多时,陈余拨开李良的兵器,对着军士大喊:“‘人没有信义就不能立身于天地之间’!李良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你们为什么要助他?如果大家归顺了新王,杀死这个逆贼,大家一定会得到赏赐啊!”李良的军士听了这话,果然又一次临阵倒戈,还有一部分胆大的赵军,竟然挺着兵器前来围攻李良。李良见军士们纷纷响应陈余,害怕被捉住,就慌忙掉转马头,夺路而逃,只有少许军士跟在后面。

陈余见李良如此狼狈,在马上大笑,然后大胜而回,把归顺的军士全部带回了信都。张耳亲自出城迎接。陈余见到赵王后,讲述了战斗的经过。赵王非常高兴,就赏赐了军士,然后道:“李良失败,是因为失了民心,这个逆贼盘据在邯郸,肯定还要作乱啊。”张耳就献计道:“大王,现在只有把张黡和陈泽二位将军从上党调出壶关,南北夹击,李良纵有三头六臂也一定会被擒获。”赵王就听从了张耳的计策,赶紧派使者去上党调张黡和陈泽出关。

李良败回邯郸,心里非常沮丧。数日后,军士前来报告,说章邯率领秦军已经离开了安阳,正向邯郸进兵。李良大惊,就非常失望地说:“不想我背秦起事,还没有干出什么名堂,就已经身临绝境啦,难道这是天意吗?”张强打气道:“以将军的绝世武功,章邯未必能抵挡,您为什么怕他?”李良沉吟道:“不是我怕章邯啊?你想现在北有赵歇,西有张黡、陈泽,东面是大河,章邯再从南面攻来,我李良就成了包子里的馅,随时都有被吃掉的可能啊!”这时李良的好几个小老婆就走出来哭闹,她们非要李良投降秦国以保证她们的安全。将领们一听这话,都感到十分震惊。李良顿时也没有了办法。

就在这时,忽然章邯的使者到了。李良听说章邯派来了使者,很是意外,就让使者进见。使者见到李良后取出一份信递给他道:“二世皇帝久仰将军大名,如雷贯耳,他非常敬重将军。这是他写给你的信,请将军过目!”李良既惊讶又感到莫名其妙,就赶紧拆开信览阅,只见上面写着:

窃闻‘孝子不逆母,忠臣不背主。’大将军原本是秦国的忠臣,为什么要背弃朕而投靠敌国?这不是大丈夫所为。虽然如此,但朕并不怪罪。前不久王离将军向朕奏称你人才难得,只夸将军是当代不可多得的虎将。如果朕能重新得到将军,秦国就一定能够再次平定天下。现在王离要南下,章邯要北上,河北全境已经在掌握之中,而将军也杀了叛贼武臣,功不可没。朕希望将军尽快审时度势,弃暗投明,那么将军将会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纸短情长,不能表达朕的思念之情,望将军三思。

李良看了信,感到非常意外,就把信给左右传阅。大家一片哗然。李良这时进退两难,就只好让使者暂时回馆舍歇息。

当天晚上,李良再次召集将领商议。忽然有井陉关的军士前来报告,说张敖已经夺了薛岳的兵权,并且占领了井陉关;张黡和陈泽也已经率领军队出了壶关,向邯郸攻来了。李良听了这两处的消息,心中惊恐起来,就决定要投降秦国。

第二天,李良热情地接见了章邯的使者,告诉他要投降的事情。使者非常高兴,就立即回报章邯。章邯听说李良要投降,非常高兴,就率领秦军离开安阳过邺县,直逼邯郸而来。李良听说秦国大军已到,就打开了城门,迎接秦军进城。章邯见到了李良,抚摸着他的胳膊道:“将军大名如雷贯耳,庆幸的是我们又可以并肩战斗了。我现在就向朝廷报告,请皇帝封你为邯郸郡守。”李良大喜过望,就安排了丰盛的宴席款待章邯。可是赵民们都对李良恨之入骨,他们害怕秦军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