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官大静县监崔英新拜见太子殿下,太子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就在朱慈烺东张西望之时,匆匆忙忙的跑来了一队人马,领头的一人远远的就下跪喊道。
这应该是从济州投奔过来的官员,朱慈烺没有插手济州文官的任免,而是把权力交给了王廷试,这也是为了表现对他的信任,加上现在金弘文这个地头蛇没在,他也可以抓紧笼络人心。
这个官员一看就是长期在朝鲜官场生活的人,还自称县监,其实大明朝的官员应该叫县令,王廷试对他的委任也应该是县令,只是他顺口叫习惯了吧。
“崔县令快快请起,孤也就是顺道路过,就来打扰你了。”朱慈烺看着这名年轻的官员微笑着说道。
“请太子殿下到县衙下榻,请容小人禀报大静的情况。”崔英新赶紧对朱慈烺说道。
“好,朝前带路。”朱慈烺吩咐一声。
不一会,就见到驻守本地的幼军卫也赶来了,这里驻守的是幼军卫一个百户所的官兵,只是大都已经去帮助官奴开垦荒地去了,在城里值守的只有十多人,加上三十人的宪兵在维持秩序。
现在百户和试百户都带着人干活去了,目前在县城值守的只是一个小旗官,这是登莱时候才加入幼军卫的人,见到朱慈烺也是诚惶诚恐的行礼。
“大家都去执勤吧,不用管孤的安全,孤带着中军千户所的侍卫呢。”朱慈烺对着他们吩咐道,于是几人行礼以后各自忙去了。
路上朱慈烺突然见到了一个貌似学校的地方,便下令暂停行程,过去看看,按理说济州岛就是个“流配地”,曾经是一座荒凉的海岛。
可是朱慈烺一路行来,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即使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济州岛随处可见那些胸怀大志,头悬梁锥刺股的书生们读书的书斋。
而朱慈烺之前的了解,就知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位于大静县的大静乡校。这个位于安德面沙溪里的乡校,是一座朝鲜时代的书斋。
这所谓的乡校就是朝鲜时代设立在地方的书斋,具体的讲就是国家在地方设立的学校,朝鲜就是通过这些学校,同化了在济州岛上的蒙古人已经后来被流放过来的大明人。
这乡校和大名的孔庙一样,也有大成殿,可见汉文化对这边的影响之大,从大成门进入大静乡校,映入眼帘的就是书生们曾经读书学习的“明伦堂”。
以及位于前方左右两处的东斋和西斋,这里曾经是书生们寄宿的地方。再往前走,就来到了供奉着孔子牌位的“大成殿”,这可是大静乡乡校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物。
在大静乡校的里面还有很多古树。当天气很热的时候,艳阳高照。正好这些古树的下面是庇荫的好去处。
“这个很好,要继续扩建,孤将会拨付一笔专门的钱款用来支付乡校的支出,同时今后凡是在乡校学习的学子,都将每年免费提供两套衣服,每日免费提供两餐。
常言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可见人才培养的重要。咱们要加大人才的培养,要给对他们考秀才、考举人的机会,甚至将来到京师赶考,希望多年后能有来自济州岛的进士甚至是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