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迎恩门特殊的仪轨(二)(1 / 2)

见到朱慈烺又久久不语,解学熊还以为自己说错了,便看向了朱慈烺,朱慈烺这才反应过来,自己走神给解学熊造成误解了,便说道:“你继续说,孤听着呢。”

“是,殿下,这朝鲜王朝自开国(公元1392年)以后就是咱们大明的属国,他们也是一直恪守藩属之道,奉行事大主义,因此格外重视与宗主国大明的宗藩关系。

在朝鲜太宗七年(公元1407年)的时候,朝鲜王朝便模仿之前的高丽王朝的王京开京(今朝鲜开城)的“迎宾馆”,在王京汉城(今韩国首尔)的西郊修建了“慕华楼”,

(公元1430年以后改称“慕华馆”,即仰慕中华之意),作为迎接大明“天使”的国宾馆,慕华馆前立有两柱红木,称为“迎诏门”或“延诏门”,作为慕华馆的附属建筑,这就是迎恩门的雏形。”

解学熊又给朱慈烺讲解了这迎恩门的起源,以及变迁,好方便朱慈烺有个大概的了解,以应对之后的事情。

“哦,原来是这样,由此孤也就明白了,对了,解千户你接着说,时间紧迫,孤多了解一些朝鲜的礼节也是好的。”朱慈烺接着说道。

“其实一开始‘迎诏门’的形式相当简略,只是一座规模很小的红门,连匾额都没有,显得很是简陋,到了朝鲜中宗时代,中宗决定重修迎恩门。

他想将迎恩门修成一个中式的四柱牌楼,为此,他还特地派人请来中国的工匠来修建。可是修建这样的一座富丽堂皇的牌楼花费甚巨。

对于当时国家还“揭不开锅”的朝鲜来说有些不切实际。后来在大臣金安老的提议下,中宗决定将四柱牌楼改为两柱牌楼,并且在上面覆盖上青色的瓦片。

并于中宗三十二年(1537年)悬挂上‘迎诏门’的匾额。两年后,即中宗三十四年(1539年),咱们大明使臣薛廷宠来到朝鲜,

他对‘迎诏门’的名称发表意见说:‘所迎有诏、有敕、有赏赐,而名以‘迎诏’,似偏矣!’于是题写‘迎恩门’(取迎接中国来的恩赐之意)三字,作为该门的新名称。

后来,迎恩门在壬辰倭乱时被毁,之后又进行了重修,在这之后咱们大明使臣朱之蕃于朝鲜宣祖三十九年(1606年)重题‘迎恩门’匾额,

并落款‘钦差正使金陵朱之蕃书’,挂于其上,此后该门就一直沿用了到了现在。每每大明使者到来,朝鲜国王都会亲自出城在此迎接。

而且还要举行十分隆重的欢迎仪式,还要在迎恩门前修建奏乐,设帐。于帐中热情款待天朝的天使。朝鲜国王在使臣面前毕恭毕敬,要鞠躬行礼。

这套盛大的仪式叫做“郊迎礼”,这也是朝鲜官方对宗主国使者的最大的礼节。”解学熊也是赶紧解说着迎恩门的情况。

到现在朱慈烺是基本上听明白了这个礼仪的来历和自己需要做的礼仪,路途太短了,也就在这个时候,朱慈烺一行人便来到了这迎恩门附近了。

下了马车,朱慈烺便见到那迎恩门前已经搭建起了一个结彩黄帐殿,并“设黄屋、龙亭、香亭于帐殿正中,陈列金鼓、黄仪仗、鼓乐于其前”。

而那朝鲜国王李倧已经身穿翼善冠衮龙袍,率宗亲、百官来到迎恩门恭恭敬敬的等候着了,见到朱慈烺的车架过来,一个个都显得很是激动。

这个时候,就有朝鲜官员送来了《迎接仪轨崇祯皇太子》,朱慈烺结果一看,呵,这不就是朝鲜版的一个日程安排表嘛,只见上面写着朱慈烺到达朝鲜王京后的详细日程安排如下:

六月二日癸未未时入京颁诏敕。

三日都监官见堂礼后下马宴。

四日昼奉杯。

六日谒圣。

七日翌日宴。

八日仁政殿请宴。

九日所管处王世子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