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收获满满,全是干货(2 / 2)

历朝历代到过蓬莱的文人骚客都不乏“袖中沧海烦倾出,要看毫端浪拍天”的浪漫情怀,生生将这“一海天色”整成了蓬莱的文化符号。

自宋朝始建刀鱼寨后置水城以降,丹崖山脚下,“日出千杆旗,日落万盏灯”,水城连通四海,贸易世界。

据史料记载,蓬莱“东扼岛夷,北控辽左,南通吴会,西翼燕云”,“外捍朝辽则为藩篱,内障中原又为门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蓬莱成为海上南北交通的中枢。

“一城船”,得益于蓬莱的自然地理秉性和水文气象优势。水城位于山东半岛最北端的蓬莱角,北依丹崖山,南锚紫荆山,东有黄土台地掩护,东北是一座巍峨雄峻的水门。港口联通渤、黄二海,扼渤海海峡之咽喉,控西进北上的海路命脉,兼顾货物贸易、军事防御双重功能,是我国古代重要的贸易港和军事港口。

这里终年有北进南出的海流,夏季盛行偏南风和西南风,冬季盛行偏北风和东北风。这种有规律的海流与季风,对帆船航行十分有利。

“一城船”,还得益于区位优势衍生的物流渠道和国际航线。特别是元明两朝,漕粮多是海运,时断时续,维持了几百年。南来北往的物流人流,刺激了当地商业经济的发展,带来空前的繁荣和发达。

登州的兴衰与“一城船”产生了内在的逻辑勾连。1861年1月7日,英国人马理生(亦称小马礼逊)乘坐一辆“京车”(马拉的轿子)赶到山东。中英《北京条约》签订尚不到两个月,这位时任驻天津英国领事便迫不及待地直取登州开埠。尔后又直奔烟台,宣布登州开埠地在烟台。开埠港口东移,挪走了“一城船”,登州便不为登州矣。

而今,水城岸畔的登州古船博物馆里,依然陈列着元朝的战舰、明时高丽国尚未回航的货船。“一城船”的故事,说不尽,道不完。

半城官家半城兵

登州城里曾有“七十二衙门”的说法,如今蓬莱城里80岁左右土生土长的老人对此仍有记忆。

大衙门、二衙门、府衙门、县衙门、道台衙门、糠市衙门、守备衙门以及巡抚衙门、臬台衙门、藩台衙门、都司衙门、御史衙门……虽说可考的衙门不一定有七十二座之多,但古登州衙门林立确是事实。

登州府衙具体方位坐落于现在原驻军后勤部大院内外。衙门三进,海防同知署在府治内东偏,经历司署在府治内西偏,儒学教授署在府学东偏,训导署在府学西偏。

“衙门前面总设有戒石碑或厅。镌二行大字于其前,其阴刻‘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字。”大门外有二坊,东曰“环齐重地”,西曰“表海雄封”。

蓬莱县署在府城钟楼东。按照中国礼制,东为大,应该是府衙所在地才对,不知为何却让县衙抢了风头。县衙主体建筑为大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县宅、后厅及两侧的附属建筑。衙门的大门对面有一块影壁,嵌有青砖浮雕。八字墙各有一亭,东边称为旌善亭,右边称为惩恶亭。

大堂为县衙的主体建筑,堂前明柱刻有楹联,上联是:“记吾邑卧龙有阁,亦号蓬莱,衙罢试登临,望乡如入山**”;下联是:“看此间虚蜃成楼,别开世界,仙缘欣邂逅,祷海无烦坡老文”。大堂中间悬挂“蓬莱县正堂”金字大匾,匾额下为知县审案暖阁,阁正面立一海水潮屏风,上挂“明镜高悬”金字匾额。

为你提供最快的大明双面太子爷更新,第306章 收获满满,全是干货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