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天津往事(2 / 2)

“殿下谬奖了,这说起来,天津卫建城时间还很短,金元时期,天津聚落形成,初建直沽寨,其规模只是个大渔村。

元代中叶为海津镇,遂成镇制。大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设卫筑城,修建门楼,挖护城河,蔚为壮观。

但是的这天津卫城为土筑,垣长9里13步,高2丈5尺。设4门,门上建有城楼,由于卫城建得整齐雄伟,因此有“赛淮安”的美称。

大明弘治初年,改建成砖城,四门上重建城楼,并分别题名为:镇东、定南、安西、拱北。天津市卫城的平面是东西宽,南北窄,呈矩形,状如算盘,也称算盘城。

卫城的格局如传统的县城,当中有沟通南北东西的十字街,向外延伸可通四乡大道,十字街交叉处建鼓楼。卫城初建后,朝廷设管理漕粮盐和民刑机构衙门、仓廒、文庙、武庙、卫学、清军厅、集市等。

永乐初年,朝廷在天津设置的三卫是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后来,万历年间,倭寇入侵朝鲜,大明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朝廷为了加强海防,在天津设立了天津海防营和天津海防水陆营。

因此,万历二十五年朝廷特设了天津海防水陆两营,驻扎葛沽,共5千余人,至三十四年,仅存一营,共2503人,其中南人1500名,北人1000名。

可惜现在。天津三卫军士已经分散于沧州、兴济、南皮、静海等地,设屯堡屯田,兵士为完成纳粮任务,弃军事而不顾,以致防务几成儿戏。

臣了解到,他们分春秋二班两营,“每营上班三月,在于蓟门修工,下班之日则散归乡里,各力本业”。所谓本业,即是屯田,而真正之本业——军事,则成了副业。与其说他们是军人,勿宁说他们已渐渐变为农民。

臣于天启二年被委以天津巡抚,到任伊始,环视城外,城外已是“商贾辐辏,骈填逼侧”,而城中却是“屋瓦萧条,半为蒿莱”。

相信今天殿下来了,应该也能看到,整个天津卫的商业中心,现在都在城外了。城里就是些官衙和富户以及部分普通的居民。

而臣的前任巡抚毕自严说得更为直白,“天津之为卫久已,名存而实亡矣”。这些不正说明天津已经从军事要塞,变成了百姓聚集的城市。

因此,臣听说,毕自严在就任户部尚书后曾经启奏:葛沽在天津下流,为水陆要冲。旧设营兵2000名,分驻海防,以资捍卫。

前抚臣汪应蛟议置屯田,一兵授田4亩,岁输稻谷8石,为行粮船械诸费,以操兼屯,寓兵于农,实为妥便。

后屯抚董应举竟以稻谷充运价,已非初意,而复扣饷以抵稻谷,不惟以屯废兵,抑且并其屯而失之矣。

今巡臣崔尔进议将水陆营兵照旧给田4亩,令其自为屯种,岁纳稻谷8石,兵2000名,合稻谷16000石,共折银4800两。

以1200两为修造船只,置买器械、火药、马骒之用。令其整修武备,仍豁其1200两,以宽兵力。俾藉以资操练讯哨,其余2400两,仍抵运价。

从此屯无荒芜之虞,兵无朽钝之虑。行之永久,是两利之道。皇帝听其议。这样虽然减轻了朝廷的负担,可是整个天津三卫也就彻底废了。李邦华叹了一口气说道。

“成为商业中心也不是不好,至少现下还可以,不过从长久看,天津还得是一座军事堡垒,等以后合并三卫,建一座大城,多设炮台,海陆结合,定能坚守。”听了李邦华的话,朱慈烺突然有些莫名其妙地说道。

为你提供最快的大明双面太子爷更新,第191章 天津往事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