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被一网打尽的武进士(1 / 2)

呵呵,说起这解学熊可是家学渊源,乃是武状元解元之孙,这解元的先祖与太祖高皇帝早有旧交,太祖即位后召其五子悉令从军,三子殁于阵,后来二子也死,太祖十分怜惜,命抱其孙解道至,赐锦衣卫为指挥。

不久派他出守山东青州卫,太祖一日召问不见,立命召还,调留守卫指挥。解元是其裔孙,字如庆,号荆樵,上元(今南京)人。

以应天府武学生充乡举,神宗爷万历十一年(1583年)癸未科武状元,累官中都留守、徐邳参将,后来担任山西副总兵。

史书评价其:“性至孝,割股救母,守正不苟,工诗,仕至山西副总兵。”解学熊乃是其元,此人字梦飞,乃是崇祯元年(1628年)武会试、廷试皆第三。因此朕才放心将他放你身边护卫。

崇祯帝看着一脸疑惑不解的朱慈烺,微笑着说出了解学熊的来历,已经他的先祖和大明皇家的关系,以示此人可堪信任和大用。

“原来如此,有此人等人物,保护儿臣,儿臣也就放心了。”朱慈烺也是一脸欣喜地说道。

“前些日子皇儿提出了设立幼军武学的事情,朕也经过深思熟虑,觉得可行,崇祯元年朕在京城举行了首次武科殿试,希望选拔出过硬的军事将领。

这次考试内容比之从前,也有很大不同。除了传统的骑马射箭、立地射箭等,又增加了舞大刀和举石锁。

其中大刀分为80斤、100斤、120斤3等,石锁也分为250斤到500斤不等。朕对此次考试极为重视,事事亲自过问监督。

经过激烈角逐,终于选拔出了120名武进士。兵部又从中选拔出30人的优秀名单,朕亲自批阅以后,选中了之前的几位武进士,可惜此次选拔还有很多不足。

参与武科殿试的武举大都是之前在天启年间就中了武进士的人员,新人很少,可选择的面很小,参与的人员也不足,因此朕希望你的武学可以扩大范围,为咱们大明朝招纳到更多的武学人才。”崇祯帝解释道。

“是,儿臣遵命,既然如此,儿臣想着,要么从全国各县州道各选十名人选送到幼军武学,对于那些土司长官司通知的地方至少要选择二十人送到幼军武学,不知道否?

而去,儿臣觉得这些人最好的十岁以上,十五岁一下,这样的人好培养。”听了崇祯帝的解释,能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朱慈烺可是从不不放过。

“为什么,土司长官司要至少选择二十人?”崇祯帝问出了自己的疑惑。

“是这样的,历来这些土司长官司都控制着自己的辖地,朝廷的势力很难渗透进去,而这些土司长官司又不安分,动不动就造反。

咱们通过培养和收买他们选送来的人,了解到这些长官司的具体情况,等条件适合的时候将这些人派回去。

就算是不能成功的分化瓦解他们内部,至少咱们了解到他们内部的真实情况和一些熟悉和仰慕咱们中原文化的人,可以很好地瓦解他们内部,为以后改土归流做好准备。”朱慈烺说出了自己的打算。

“好,如此甚好,王伴伴,你记住了没有,之后就下一道谕旨,将皇儿这个要求传达下去。”崇祯帝想也没想就答应了。

他都没有想到自己的儿子的心思竟然是这样的,竟然就有“改土归流”的想法了,目前连他这个皇帝都还不敢往这个方面想。

对于这些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朝廷都是通过册封他们的头领,现实对这些地方的名义上的统领,其实这些地区一切权力都在土司长官司手里。

只有一些闹得实在不像话,或者公开扯旗造反的土司,在朝廷大军剿灭了叛军以后,在会有选择地在这些地方搞“改土归流”的戏码。

而对于其他的地方,朝廷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能在明面上实现对他们的统治就行了,这些地区也只要在名义上接受大明朝的册封,在固定的时间搞个虚头巴脑的上贡就行了。

“不错,我儿有大志,为父很欣慰啊。”崇祯帝满脸笑容地说道。

“这说起那朱可贞,可也是个牛人啊。”崇祯帝不想在这个话题上继续,这毕竟是没影的事儿,皇宫又是个大筛子,根本无法保密,这些敏感的话题还是不聊的好,省得出乱子。

因此,崇祯帝很明智地结束了这个话题,将话题引到了武举上面,朕听说,朱可贞“犹当心韬略,凡孙、吴武略,诸葛心书,皆习之。”

小时候的朱可贞习文并考取生员,但性情不近八股制艺,又感于国家边患频仍、良将无多,于是毅然转习武艺攻读兵书,以期待自己能够保卫国家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