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天气越来遇冷了,孤预计今后北方的天气会越来于坏,越来越不适合种植农作物,因此咱们很有必须要在南方购买大量土地,种植新式作物。
这样就可以通过这些高产的农作物养活更多的人,赚更多的钱,做更多的事。冯卿今后大有作为,等孤能做主之时,别说出将入相,就是给子孙后代留一个世袭罔替的封爵又有很难?
况且别说冯卿,就是立诚啊,只要你尽心尽力的办事,孤又何妨给你一个出身。”朱慈烺一边说明此事的重要性,一边也对两人封官许愿。
听了朱慈烺刚才的许愿,冯铨和冯立诚激动得是浑身乱颤,不能自己,立即趴伏于地,痛哭流涕,说道:“太子殿下大恩大德,冯氏铭记于心,定要记于家训,世代效忠大明,若有不肖子孙,定用族规决不轻饶。”
冯立诚也是哽咽着,断断续续地说道:“小人谢过太子殿下,小人定当已死报效殿下大恩大德。”
文官不许封公侯是一条大明律例,也是一条铁律,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制定的《大明律》中有如下规定:凡文官非有大功勋于国家,而所司朦胧奏请辄封公侯爵者,当该官吏及受封之人皆斩,其生前出将入相,能去大患,尽忠报国者,同开国功勋一体,封侯谥公,不拘此例。
如此可见,文官封爵之难,至于冯立诚这样的贱籍就更不用说了,简直就属于三教九流,后代子孙连科举的资格都没有,更不用说是有个官身了。
因此,朱慈烺刚才许愿说给两人一个封爵一个给官身,两人才那么激动,这是改变整个家族的命运的事情,如何能不重视?
“所以说这么好的东西,不能强迫老百姓来种植,而是要通过引诱,以利诱之,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番薯就正式进入了我大明朝。
可是为什么到现在,都没有推广开来?孤听说两广和福建的官员都曾大力推广种植和培养。但尴尬的是,当时的民间积极性并不是很高。
那么,产量如此之高的番薯,为何不被民间的百姓所认可呢?冯卿可知?”朱慈烺提出了问题,询问冯铨。
“这,是啊,为什么明明是好事,老百姓们却不愿意栽种呢?臣也是疑惑,还请太子殿下解惑?”冯铨也是光棍,直接就问了出来。这其实也是为了满足领导想要表现的虚荣心,也是一种拍马屁的模式。
“孤经过研判,觉得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比较复杂,简单来说无外乎这三点:
番薯首次出现在我大明,正值万历爷不理朝政,政事荒芜时期,朝廷不重视,地方官官小职卑,推广乏力,根本没有力量真正在全国推广,所以只能是在小部分地区尝试性推广,影响力弱;
其二,大明朝的税赋制度规定,如果没有粮食的话,那还可以用金银或铜钱来交税。但是,这些粮食的种类却并不包括番薯玉米和土豆等外来物品,因此百姓不愿意种植;
其三,番薯的种植周期长达150天左右,而当时产自南方的水稻种植周期只有100天,所以无论怎么算,都是种植水稻要划算(番薯产量高是因为里面有水,晒干后也不是很多)。
有这三个原因的制约,就造成了番薯等新作物,无法大规模的推广种植,也无法形成产业。”朱慈烺解释了一下无法推广的原因。
“还是太子殿下睿智,分析的那是一针见血,直接要害,寥寥数语就指出了问题结症所在,要是微臣,就是想上几十年,都考虑不到这些啊。”冯铨满是感叹地说道。
“至于解决办法,孤也有几个路径给冯卿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