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八章 进言(二)(1 / 2)

崇祯说:“如果群臣尽心为国,朕又何必用内臣呢?皇儿还有何妙计?”

“儿臣这次不是收留了一些无家可归的孩子嘛,没事干,就请李邦华和朱可贞他们帮着训练这些小孩,昨天孩儿出宫,见到这些小孩在哪里训练得热火朝天的,孩儿就有了个主意,还请父皇帮忙参详一二。”

“哦,皇儿有何发现?”朱慈烺又有了兴趣。

“父皇,咱们可以弄个类似于太学的学堂,不过这个学堂只招收武将子弟,表面上可以说是要从中培养和招收皇家亲卫。

将勋贵子弟、各地将领,只要是百户及以上的将领就可以将子侄送到幼军进行训练。而千户及以上的将领,必须将至少一人的子女送到这里训练,由幼相应的将领统一教导他们,直到他们能从中毕业。

而且今后咱们还可以将这些人分期进行训练,目前是第一期的学员,之后将开设第二期、第三期……一期期的一直开办下去。

而这些人,今后提升军职超过初任军职三级的都要再次回来参与培训,这个就可以搞个短训,缩短时间。

从整个学堂毕业的优秀学员,可以由父皇给他们颁发佩剑,给优秀军士颁发象征着军人的荣誉与责任的佩剑。

佩剑将成为这个学堂出身的标志,让大家看到佩剑就想起自己的出身,它是通过他们将学堂的精神带往各地,激发哪里的将士们的责任意识、培养尚武精神、传承大明皇家的核心价值。

同时,每一个获得佩剑的学员,持有人的信息都将被记录,放入咱们学堂专门的荣誉室里面,还可以请画师给他们画画,将他们的姓名、籍贯等资料和佩剑的编号一起记录下来。增强他们的荣誉感。”

听着朱慈烺如同天方夜谭般的说着这些奇思妙想,崇祯帝认真思考一番,也觉得可行,可是很快又发现了不妥,便问道:“那么有些年纪大的,还有学成毕业的该怎么办?又如何留下他们?”

“这好办,学堂里不仅要学武技,还要学文化,这些文臣武将的孩子,年纪大的可以留在里面做先生和教员,或者将他们擢拔为父皇或者儿臣的侍卫,咱们办这个学堂的目的不就是选拔皇家亲卫?”

“好,好,还是皇儿想得周到。”崇祯帝听到这里是拍手叫好,“如此甚好,朕准了!”崇祯帝一锤定音,当场就决定了下来。

“这个朕就不用出面了,就用皇儿的名义来办就行,只是这个学堂该叫个什么名称呢?”崇祯帝又问道。

“父皇,要么就仿宣宗皇帝的先例,就叫幼军可行?”朱慈烺试探着问道。朱慈烺知道,历史上的幼军是明侍卫军士之一,永乐十三年(1415),为皇太孙朱瞻基特选。由府军前卫统领,轮番带刀侍卫。

“好,就叫幼军好了。稍候朕就下旨给你,现在是李邦华在负责?”崇祯帝问道。

“是的,父皇,儿臣听说李大人练兵还算是有方,前次和父皇说了以后就请他来编练这些小孩。”朱慈烺急忙回复。

“行,那就让他提举幼军诸事吧!”崇祯帝又一次决定了人员,“皇儿就出任幼军指挥使吧。”崇祯帝笑着看向了朱慈烺。

好吧,自己这是由当官了,这也应该是大明朝最年轻的指挥使了吧?朱慈烺暗自想到。可就在他飘飘然的时候,崇祯帝一句话,又给幼军的命运添加了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