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协看人还是挺准的。
这也算是他十余岁开始,就经历了常人没有经历过的剧烈变化有着很大的关系。
他才出生月余,母亲王美人就被何皇后所毒杀,然后是董太后将他抚养成人,后来灵帝虽然一直有想要立他为太子的想法,然而毕竟废长立幼不可取,所以犹豫不决,加上何家作为外戚,何进为大将军,势力极大,所以一直没有能够下定决心,等灵帝驾崩之后,就是刘协的哥哥刘辩即位,是为少帝。
这样一来,刘协本来是毫无机会的,然而十常侍乱政,何进殒命,董卓进京之后,因为自认和董太后是同族,比较亲厚,然后觉得刘协比少帝更加的贤明,这才有了废立的念头--要知道这对于董卓来说,可谓是一举三得,首先就是通过废立,来确定自己在朝堂中的地位--谁有资格废立?那可是霍光这样的人啊!
其次就是因为和董太后是同族,可以拉拢太后这边的实力,压制何进遗留下来的那些实力,最后就是刘协既然是通过自己当了皇帝,当然会感激自己了!
而当时京中确实也流传说灵帝驾崩之前,是要立刘协为皇帝的,只不过何进控制了皇宫,逼死了被灵帝托孤的蹇硕,这样才让少帝当了皇帝,那是得位不正!
所以董卓就伪造了灵帝的临终遗诏--虽然灵帝的临终遗诏为什么会在何进召集进京的董卓手里,那就谁都不知道了--反正当时朝堂的那些大儒比如卢植蔡邕等人对此都没什么意见,反对最激烈的反而是下一代的袁绍,最后的结果是袁绍逃出了洛阳,董卓顺利地废立成功。
从后世看来,董卓废立,让献帝的位置似乎有些来路不明,可是实际上,当时董卓宣称自己有先帝遗诏,朝廷的那些重臣大儒,三公九卿,没一个反对的,全部默认了,那么董卓废少帝,立献帝,是极其合法的行为,大家反对的不过是废立这种事情董卓不配来做,而不是他废立错了。
就这样,当时只有九岁的刘辩,就这么当了皇帝。
半年后,和他一直关系不错的同父异母的兄弟,少帝刘辩,被董卓命李儒以毒酒杀害。
然后,关东诸侯联军来了,又退了。
董卓被王允以连环计杀死,然而李傕郭汜反,王允自刎,吕布败出长安,献帝又被李郭给控制。
接下来,就是在董承等人的保护下,他们一路来到了许都,这才算是安定了下来。
从初平元年,他九岁登基,一直到建安元年,他十五岁到了许都,这六年的时间里,无数人死在他眼前,无数人保护他,也无数人要挟持他。
谁是什么样的人,刘协可以相对准确的辨认出来。
这是残酷的流浪之中,他学会的本事。
这不是书本上能够学到的本事。
所以他看得出来,董承是真的为他的好的,这是一个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董承本身的利益之上的人。
而其他那些所谓的朝堂大臣,要么是曹操一党,要么就是想要利用自己,从曹操那里获得一些权力。
另外一个岳父伏完,那就是个胆小鬼,指望他来做点什么事,还不如指望顽石可以开口说话。
夏侯惇看似粗豪,实则很谨慎,而且极其忠诚于曹操。
荀或是曹操的铁杆,可是却是一个保皇党,他希望天下平定,可是还是自己当皇帝。
所以到时候,如果自己宣布禅位,自己的安全,由荀残来保护。
夏侯惇就算有怒火,也不会立即发出来,而是会请示曹操。
这样一来,自己就安全了,而有了这么一段缓冲的时间之后,自己的性命,就会变得无关紧要,曹操就算杀了自己,也只是泄愤,不杀自己,才能够保持将来和刘备进行谈判的地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