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镇边城(1 / 2)

一滴殇 一壶清幽 5898 字 2022-01-09

皇城北面一千五百里,那是一片莽莽高地,山势陡峭、犬牙交错、连绵不绝,乃熙国的天然关隘。

而这道屏障中唯一可供通行的关口,便是有着西北门户之称的镇边城。

镇边城的北门称旭日之门,既永远强大炽烈的意思,建造的也确实坚固。

城墙高约五丈,最厚处约八丈,宽三十丈有余,中心用大量青砖累砌,以夯土夯实,再覆以青砖,如此反复多层,据传夯打时,还加入了羊血狗血生鸡蛋,震慑诛邪。

翻译过来就是这墙高16米多,最厚的地方得有27米左右,宽度更是百米以上,城墙简直就是多层夹心饼干,一层水泥一层砖,抗击打抗震的能力都相当之强。至于加入血和生鸡蛋,我严重怀疑就是想借用蛋液和血小板的凝固作用,好让夯土的吸附力更强更凝实。

旭日之门一门之力,不仅将南北分割两边,亦凭借着高墙大门,将富庶与苦寒彻底隔绝开来。

……

就在几十年前,这里还只是一座低矮土城,虽不大却热闹非凡。每日都有塞外牧民前来将手中的牛羊、毛皮、肉、奶制品换成当地百姓手中的棉麻衣衫、米面、工具以及茶叶。

许多牧民甚至就此与当地百姓通婚,于是小城中兼具父母特征的美丽混血儿也愈发的多。

如果这一切继续下去,大概用不了多少年,塞外的牧民便会彻底融入熙国,成为熙国的民族之一。

可惜,事与愿违……

当时的皇帝,也就是青弘与青幽之父,算是一代明君,在他的励精图治下,熙国国泰民安,民众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待他年迈之时,已得了盛平皇帝的称号,老皇帝十分高兴,只是心中隐隐遗憾,可叹文治出了太平盛世,却失了得武功的机会,将来谥号文帝不在话下,却称不得文武双全。

皇帝虽然嘴上不说,但日子久了,自然就被有心人看在眼中。巧合的是,当时朝中大将军也深以不能打仗为憾,此人勇猛无双,武艺精湛,自号“胜白起”。

他最恼恨的,便是每日上朝只能听那帮文臣聒噪,不是粮食增产,便是水渠开通,全都是些泥腿子才在意的事儿。

一日,“胜白起”正喝闷酒,忽有一文士求见,他本说不见,没想到文士高声叹息道:“将军勇猛无双,却痛失领兵作战的机会,大憾!大憾呀!”

“胜白起”听得酒醒了一半,连忙把人叫了进来。

……

从此后,这低矮土城便莫名起了纷争,不是城中百姓被蒙面牧匪打劫,便是牧民被人杀害在半途,身上财货被人抢劫一空。

牧民性烈如火,派了一队骁勇的汉子前来讨说法,却被官兵围杀在城下,自此……仇怨便不可避免的结下了。

牧民集结起百来人,不时便偷袭过来,冲杀劫掠一番便逃。官兵虽多,但无论骑射与马术都远逊这伙牧匪。

到了这时候“胜白起”便趁机进言道:“陛下予臣五百人,臣去把牧人杀绝了,自当无忧!”

皇帝心中从未将这等小打小闹当回事,俨然将这伙牧人与山贼等同,便允了。

不承想羌、湮、霓,三族在压力之下联合协作,派出轻骑引诱“胜白起”深入塞外,借着马快的优势,引得他们到处追赶直至筋疲力尽,随后将其团团包围,几波乱箭之后便是如林的马刀刀锋。

“胜白起”这才发现,或许自己是个冲锋打仗的材料,但却不是统兵的人选。他左支右拙冲杀了十数次,斩落百余人仍不能突围,终于力竭战死。

失了首领,这支部队不得已向牧民投降,后来熙国兵便被三族戏称作“升白旗”“白旗军”。

三族得胜后,自觉熙国外强中干,心中不甘居于苦寒之地,便试图往熙国腹地进犯。

消息传到都城,老皇帝气得呕血,不仅武功没得到,还添了一道耻辱,自此越病越重一蹶不振,于隆熙元年传位于青弘。

此后便是苏战这批人传奇的开始……结局嘛,你们也看到了,他成了熙国大将军,昔日土城也被建造成了雄踞一方的门户。

然而……大概是宿命吧,新危机的开始,依旧是这里。

……

旭日之门往北十余里,天色便黑了好几个色号,狂风混着沙子仿佛有形之物到处肆虐,不时还会伴着一股骤雨。

而即便是夏季被大雨淋湿再用狂风去吹,人也会在几分钟内被冻透,失温而死。

附近一处简陋哨站内,十几个熙国士兵聚成一堆,眼睛被黑布蒙着,手脚则被粗绳捆得结结实实。

一身着麻衣的壮硕汉子手执弯刀,虎视眈眈的看守在旁,看刀上尚未干涸的血迹,似乎才用过不久的样子。

哨站的门忽然被人掀开,一股狂风带着“呼呜~”的声音灌入,另一个头戴皮帽的大汉快速钻进屋内,“砰”的一声将门重重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