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无坚不摧的武器(1 / 2)

杭州城外,宝石山下。

李医和杭州刺史等人正站在地头上,双眼放光地看着眼前热火朝天的耕作场面。

这是一片位于李医封地内的、面积巨大的水田,足有百亩之多。

此时,上百名老百姓正在这片水田里插秧,每个人都干劲十足。

水田里已扔满了扎成捆的秧苗,东一撮,西一撮的,倔强地矗立在水田中。

与此同时,十几辆牛车正从杭州城的方向驶来。

那些牛车上都装满了绿油油的水稻秧苗,看着就非常喜人。

在城中育苗大棚里培育的杂交水稻秧苗,已长到大约十厘米高,是时候移栽了。

于是李医决定,将这些价值万金的水稻秧苗进行移栽,悉数移栽到了这片水田里。

这片水田是他精心挑选出来,位于自己的封地内,离西湖不远,水源丰富。

其地势又比西湖高一点,不用担心洪涝。

而且这片水田距离杭州城也不远,便于随时过来查看情况及照顾。

在进行插秧之前,这片水田被精心整饬过一番,而且施了很多肥料。

为确保历史上首批杂交水稻能够丰收,李医让人把从西湖挖出来的淤泥运到这里,在水田里铺了厚厚一层。

这么一番操作下来,现在的这片水田,已经变成杭州境内最肥沃的一片土地,无出其右者。

这里忙的热火朝天的同时,在杭州其它地方、在苏州和湖州、以及无锡等等地方。

那些来自汉中的高产稻种培育出的秧苗,也已开始插秧,到处都是一片忙碌的景象。

所有分到高产稻种的百姓,都激动不已,并充满干劲。

人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发现,这些高产稻种培育出的秧苗更加茁壮,更有生命力!

相比那些普通稻种的秧苗,这些高产稻种的秧苗好了太多!

这意味着什么,每个农民都非常清楚。

这意味着更高的产量,意味着更多沉甸甸的粮食,也意味着更高的收入和更大的希望!

此外,在汉中、在岭南、在巴蜀大地、在江南其它地方等等。

几乎所有水稻产地,老百姓们都在田间地头忙碌着,都在一块块水田里插秧。

虽然并非所有人都分到了高产稻种,但很多农民都学到了新的、更先进的生产技术!

具备一年两熟条件的所有地区,都有一部分百姓采用这种新生产技术,在进行生产!

仅此一点,就能增收很多粮食。

除此之外,一些新作物也在迅速普及,扩大种植范围。

在广袤的关中大地上,土豆和红薯的种植面积已变得越来越大。

用不了多久,这两种能够充当粮食的蔬菜,就能迅速推广普及到全国范围。

李医带到杭州的辣椒和西红柿等新作物,则早已完成育苗和移栽,正在各个温棚和田地里茁壮成长。

说话间,运送水稻秧苗的车队已来到地头。

看着牛车上那些茁壮的秧苗,杭州刺史激动不已地说道:

“公子,这绝对是我所看到最粗壮的水稻秧苗,就连其余那些高产稻种培育出的秧苗也比不上!”

“这样的秧苗,一定能结出天下最好的水稻,产量必定非常惊人”

“公子发明的这种育苗技术、以及插秧技术,都非常惊人,值得向整个大唐推广开来!”

李医转头看了看杭州刺史,然后微笑着说道:

“没错,陈大人,这的确是天下最好的水稻秧苗”

“用不了几个月,它们就能结出天下最好的水稻,带给我们一个巨大的惊喜!”

“届时,这种高产水稻就可以大范围推广了!”

“与之相应的各种新生产技术,也将迅速推广,以改变大唐农业的现状!”

听到这话,现场只能都用力点了点头,每个人都满怀期待。

随后,那些装在牛车上的水稻秧苗被相继卸下,然后又被老百姓们一一插在了这片水田里。

很快,水田里已是绿油油一片。

就在此时,杭州通判突然骑着马疾驰而来。

来到近前,这家伙立刻飞身下马,激动不已地说道:

“公子,刺史大人,下官刚收到洛阳传来的快报”

“陛下已率领东征大军离开洛阳,直取高句丽!”

话音未落,现场就已沸腾。

“啊!陛下已离开洛阳,大战在即啊!”

杭州刺史直接惊呼起来。

李医则微笑着点了点头,随即沉声说道:

“刺史大人说的没错,大战在即!”

“陛下率领东征大军在前方作战,咱们身处后方,就要做好后勤工作”

“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确保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生产更多粮食,以支援大军作战!”

“谨遵公子教诲,吾等必兢兢业业!”

众人轰然应道,并长揖到地。

接下来,李医又询问了一些有关东征的详细信息。

除了李世民率领主力大军从洛阳出发之外,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李绩率领的先头部队,早在二十天前就已出发,只不过一直保密而已。

按照时间计算,大唐东征大军的先头部队应该已抵达辽东,甚至已投入战斗,跟高句丽人展开了厮杀。

此外,平壤道行军大总管李道宗率领的水军,也于七日前离港出发,从海路直扑辽东。

至此,大唐东征高句丽的大战,已全面拉开帷幕。

听完杭州通判的汇报,大家就开始讨论起这场东征高句丽的战争。

包括杭州刺史在内的每一个人,此时都兴奋不已。

这些家伙都在感慨,并感到遗憾。

自己运气不好,没能参加这场东征,否则也能来个大杀四方,马上封侯。

就算不能上战场厮杀,至少也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聊着聊着,杭州刺史突然话锋一转。

“对这场征伐高句丽之战,公子如何看待?”

“东征大军需耗时多久,才能覆灭高句丽这个撮尔小国?”

“众所周知,我大唐的特种部队就是由公子一手创建,而且公子还发明创造了很多新式武器及训练方法”

“下官也曾听人说过,公子在军事韬略方面的造诣很深,下官很想听听公子的高见!”

说这番话的同时,杭州刺史始终紧紧盯着李医,满怀期待。

很显然,身为朝廷重臣的他,多多少少也听说了一些李医在军事方面的作为,甚至知道的还不少。

李医看了看这家伙,随即微笑着点头说道:

“对于辽东前线的情况,我不是很了解,不敢妄下定论”

“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我大唐的实力远在高句丽之上,这必是一场摧枯拉朽的战争”

“但是,我大唐军队也不必执着于立刻覆灭高句丽,重创高句丽就足矣”

“由于辽东的冬季苦寒无比,所以这场战事不会延续太久”

“在冬季来临之前,这场战争应该就会结束,不会对我大唐造成什么负担”

听到这番话,杭州刺史等人都点了点头。

与此同时,大家的眼神中都多了几分钦佩。

唯有杭州刺史和许别驾是例外,他们对李医的回答并不是很满意。

他们知道,眼前这个十一岁的少年,在军事方面的造诣究竟有多么惊人。

接着又聊了一会,李医就告了一声罪,然后向不远处的一小片水田走去。

那片水田里,在一位老农的指导下,苏瑰和柳非烟她们正在学着插秧。

此时的她们,都已变成一个个泥猴子,却咯咯咯地笑个不停。

来到近前,李医二话没说,直接脱掉长袍和靴子,然后挽起裤脚,赤脚走进水田,也开始学着插秧!

看到这一幕,现场所有人都感动不已。

尤其是那些正在劳作的农夫,一个个都眼眶发热。

紧接着,他们就躬下身子继续插秧,干劲比之前更足!

……

傍晚时分,李医才回到家里。

等他洗漱完毕、换了一身干净的衣服出来,刚从扬州赶回来的程伯礼,已在书房里等着他。

刚一见面,这小子就激动不已地说道:

“公子,我听说东征大军已离开洛阳,启程去征讨高句丽了”

“接下来肯定是连番大战,伯明和业成那两个家伙眼看着又能立不少军功!”

“我们要是能去辽东就好了,到时我一定要砍了泉盖苏文的狗头!”

很显然,听说东征已拉开帷幕,这家伙再也坐不住了。

李医看了看这家伙,然后微笑着摇头说道:

“你们暂时还不能奔赴辽东参战,等时机合适,我自会给你们上阵厮杀的机会,不必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