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报广的结论宣布完,一些媒体记者就纷纷举手提问他们最关心的价格问题。
“请问这些青花瓷的估价是多少?可以透露一下吗?是不是有参考价?”
“如果按照刚才鉴定的结果,那这些青花瓷的价值会不会超过大英博物馆里的那个‘至正瓶’?或者与那个‘鬼谷下山大罐’相当?尤其是那个大盘……”
“请问,这些瓷器你们华人会不会高价收回?有没有可能捐献给博物馆……”
一群记者七嘴八舌的,马报广其实早就知道会有这样的局面,稳稳的坐在台上不说话,其它成员也是一样,都无所谓的喝茶,还故意微微点头,只有马嵬曾脸带笑意的看着这群记者在那里表演,临出来的时候李凡就告诉过马嵬曾,一旦开发布会,必然会有一群人起哄提问,那都是要刺探价格的,在价格上,鉴定团是不负责的,价格应该由市场去决定,云云。没想到,马嵬曾今天就看到了李凡说的那种现象,想想李凡说的话,他还真是佩服自己的那个小老弟,料事如神啊。
刘道源寄回来的三把琴,石大庆抽空看了看,还真被他发现了在琴壳里面留下的制造厂商的印记,还真就是加里亚诺家族的产品,不过,这个时期,留下印记的已经不简单的是个人,而是企业的名号。以石大庆的眼光,他已经看出来了,这几把琴并不是独立的工匠个人手工制作,那琴壳的侧边镶条上有明显的机械加工后留下的痕迹,而材料倒还中规中矩,可使用的胶水、油漆等就不是传统的,而且,琴的共鸣箱尺寸不对,并且,几个地方的弯曲度也不对,外面看着挺光滑的,可是里面却是参差不齐,这好像是早期的礼堂,为了避免回音,在墙壁上用水泥拉出不规则的尖状形状,是,这样的礼堂里是可以避免回音了,可是在小提琴的琴壳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整体音量变小了,也变得过于尖呖和单调了。
石大庆问清楚了这些琴的来源和所有权后,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对那些加里亚诺琴进行了修复和改造,反正这琴已经是刘道源私人的,再加上刘道源也说了,怎么弄得好听怎么弄,别管那琴上的啥子历史沉淀,还把关于这加里亚诺家族的资料发了一份给石大庆,弄的石大庆是火冒三丈,嘴里一个劲的说刘道源不地道。
石大庆为啥发火?原来,他现在正一门心思整他的那台仿制钢琴呢,这刘道源冷不丁就插进来一杠子,不搭理吧……又怕小老大将来过问,搭理吧,这刘道源可劲的往他这里整东西,“真是烦死了!”可石大庆也知道啊,自己现在迷上的钢琴不就是人家刘道源送过来的吗?像刘道源这种在外面八面玲珑,在内里算是集团里骨干的人,石大庆还真是没多少招,只能发发牢骚过过嘴瘾了事。
别说,这次发来的三把琴问题都不大,开胶嘛,整个面板和底板都没有开裂,看着那些材料,石大庆还是佩服的,说起来,那年月这种木料还真是不缺,不像现在,想要找点好材料可是不易,不仅价高,还得防着被骗,弄不好就是人工培育的速生品种,明明十五年枫木就可以成材了,在各大建材树种中已经算是快速成长了,可偏偏还是有一些人挖空心思的用现代所谓的速生法去搞名堂,仅仅三五年,那些枫木就长成了参天大树,可是那材料……做做地板也许凑合,可要是拿来做乐器,那纯属假李鬼碰上了假宋江,糊弄鬼都送到江里了……
说起这枫木来,其纹理上的特色自不必说,用来做乐器更是最合适不过,既不非常坚韧又不很沉重,最主要的是,可以这材料可以长期保存,只要处理的好,放上个几百年不是问题,目前纪录到最古老的枫木古琴已经超过五百年了。
小提琴上的那种红褐色其实不是用有颜色的油漆装饰的,那就是用清漆涂抹在枫木上,然后慢慢的就显现出枫木的底色,时间越长,那种相互混合的颜色就越深,可是当代的许多廉价提琴,往往用的是“颜料”加持,反正几年后就散了,也没谁在乎那些纹理和色泽是不是真的,就是一些小提琴高手也未必看得出来。
说,这小提琴的外部形状似乎从斯特拉迪瓦琴开始发生了一些改变,为什么在这之前的小提琴不是这样的?是不是改变后的小提琴音色更好更纯正了?
其实,小提琴的发展也是有一个过程的,最早的小提琴可不是夹在脖子和下巴之间那样演奏的,而是放在大腿上演奏,与咱们的二胡是一样的。可是,放在腿上演奏,那运弓子就很麻烦了,甚至当时的一些演奏者最需要苦练的就是右手如何运弓,反而左手的指法在当年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多少与人体形状和乐器的结构形状有关,如果把小提琴放在大腿上演奏,运用弓子的确是很麻烦的,你玩的不好,那弓子就不按照你想要的路线走,当年,二胡也遇到这样的问题,咋办?干脆把马尾做的弓弦放在两根丝弦之间了,还把发音筒的面做成平的,这样,运弓就简单了很多,把左手解放出来可劲的演绎吧。
谁能想到,在三百多年前,小提琴的演奏也是放在演奏者大腿上的呢?小提琴很小,有些像这边民乐器里的京胡,当时放在腿上演奏可是受到了极大限制。
先说京胡,京胡就因为很小,演奏的时候得用左手死死的按在翘起的二郎腿上了,反正也不用怎么换把,音域也是弦乐器里最窄小的,这也是当年京剧没能突破的一个原因,到后来,才有人用交响乐团来进行伴奏,把现代革命故事编成大戏,这才算是获得了真正的突破,而且还用现代音乐理论去诠释了许多传统的技法,这些事情,不是圈内人是不知道的,现在某某某,说自己是谁谁谁的嫡传弟子,其实,那都是随口打哇哇,他的老祖宗当年是如何唱戏的?他见过吗?
再说小提琴,最早的小提琴就是像拉马头琴你那样放在大腿上演奏,同样遇到运弓和左手配合的问题,那个形状又不能像二胡那样把弓弦穿过琴弦,何况小提琴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有三根弦了,于是,就有人开始变花样,先是把小提琴顶在肚皮上,右手横着拉弓,可这样演奏时间一长,多少还是有些别扭和疲劳的,于是,小提琴再次向上,把琴顶在胸口处,明显比原来好了许多,直到斯特拉迪瓦里这个天才小提琴大师出现后,才构想着把小提琴再次抬高演奏,把琴身放在肩膀脖子上,用下巴夹着进行演奏,也就是在这之后,小提琴才算是基本定型了。???..coM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德国人史博尔发明了腮托,极大的减轻了演奏者的下巴疲劳,又过了几十年,辅助用的垫肩也出现了,现在,许多长时间拉琴的人还是会在衬衣里面加上一个外面看不见的“垫肩”,到底该不该用垫肩,到如今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根据各自的习惯,没有一个定论,可是腮托却是固定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