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贞观四年,薛延陀始反突厥,是薛延陀由弱变强的一年的话,那五载后的贞观九年,一定是薛延陀由盛而衰的一年。
贞观九年,也是大度设反出浚稽山,在金山科布多自立门户的次年,漠北草原,夷男的郁督军山和大度设的金山东西开战。
年初,夷男初伐大度设时,还是信心满满的模样,可随着两地交战日益频多,夷男却觉出了越来越多的无力感。
其一,大度设引西突厥、高昌各部四万大军过金山,实力陡增,占据地利,早已不是薛延陀可以轻胜;
其二,薛延陀腹背受敌,西面要应付大度设,南面还要遣重兵提防浚稽山隘口的李恪,有了李恪的默许,甚至就连原本对他俯首帖耳的辽东各部也敢入薛延陀境内劫掠,分一杯羹,夷男的兵力兵力更显捉襟见肘;
其三,铁勒各部心怀鬼胎,虽然名义上从夷男调遣,但当突利失带着各部人马到了金山外时,却一个个逡巡不前,只顾着保存实力,作战不力。不过说来也是,草原之上向来都是弱肉强食,若是铁勒各部在此战中损伤过重,谁知道夷男会不会转头便将他们部落一举吞并了。
就是这样,一场夷男原本计划中三个月内,在入秋前结束的战争,愣是拖到了七月中还没个苗头。
夷男愿还想着待他平定了大度设,全掌漠北,心里有了底气,才好遣人去一趟长安,行离间之计,和唐廷谈判,将李恪撤换或限李恪之权,
可是现在,随着薛延陀久攻金山不下,战事焦灼,整个薛延陀西部都被拖进了泥潭,夷男越发地没了和唐廷讨价还价的本钱,无奈,只得另寻他法。
梯真达官便给夷男献上了一策:和亲。
两国和亲,另定盟约,可保边线安宁,哪怕是比李世民更年长些的夷男自降辈分,也无不可,只要能求得薛延陀南线数载安宁,夷男便有了喘息之机。
但夷男想要求成和亲并不容易,一来大唐朝堂对薛延陀敌意甚重,二来和亲从来都是以弱求强,李世民雄才伟略,对漠北早有野望,若是唐廷之中无人助力,夷男难以成事。
正如梯真达官所言,李恪北上督军是为谋功,绝不会希望两国和亲,而在长安也有李恪的对头,他们自然就不希望李恪建此奇功,夷男挑中的李恪对头不是旁人,正是太子李承乾。
近年来,李承乾和夷男一样,日子都过的不是很如意,虽然富贵依旧,但下面的几位兄弟眼巴巴地看着储位,李承乾眼看着太子之位也是越发地不稳当了。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夷男的可汗之位不稳,李承乾的太子之位不稳,夷男很清楚如今李承乾的处境,自然也知道该如何向李承乾开口。
于是,夷男终于遣了自己的心腹,薛延陀俟斤昆谷前来长安求成和亲之事。
七月,长安城,东宫。
“外臣薛延陀昆谷,拜见大唐太子殿下。”太子李承乾正在光天殿内殿坐着,而夷男的使臣,昆谷正伏于地上,跪拜道。
李承乾不是蠢人,相反的,自打他断腿之后,他行事反而谨慎了许多,眼下大唐北伐薛延陀几成定局,夷男的人在这个时候秘密来见他,他自然多了一分小心。
李承乾也不使昆谷起身,只是问道:“你是夷男的心腹,你不在郁督军山待着,来我长安做甚?”
昆谷道:“外臣此来是奉可汗之命,专程拜会太子的。”
李承乾摆了摆手道:“拜见我便不必了,本宫和夷男此前从不相识,以后也不会相识,本宫就当做没见过你,你自行退下吧。”
昆谷道:“太子要外臣退下不难,不过是一句话的事情,可太子就不好奇外臣千里迢迢来此的缘故吗?”
李承乾道:“不必了,本宫没有兴趣知道。”
李承乾已然是一副拒人千里的态度,不过李承乾会这样,也早已在昆谷的意料之中,昆谷道:“外臣此来是奉可汗之命,为太子解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