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王博并无反对,杨二接着说道:
“那好,既如此,我们便一项一项的来做。新式海船由你负责督造,多招人手,务必按时建造完成。其他门类各项本王自会安排得力的人手接掌,王大人不必担心,不出3年,你这里定是我大隋最为富有之地的。”
见杨二说完,自己也不好在这里久留,便要拱手告辞,但就在这时,杨二却突然对他说了一句话。只是这句话一出,王博顿时震惊不已,竟迈不出一步。
“王大人,汝妹已到待嫁之年,本王也还未婚娶,欲迎娶黛妹妹为正妃,不知王大人可否成全?”
“啊?这---既王爷未曾婚娶,为何----我亲妹不能为正妻却要为妃?”
“哦,早前在洛阳时,本王已答应迎娶那后梁王萧岿之女萧美娘为正妻了,因此只能以黛妹妹为正妃。若是本王登基为帝后,黛妹妹便为皇贵妃,你看----”
“此事,还需下官与妹子商议,下官倒没有意见。”
“嗯,这是当然,若是黛妹妹不愿,本王必不会强求。还请王大人促成此事为宜。”
王博这时心情已经平复了下来,心中也觉欢喜,但并未在脸上流露出来,便再次与杨二施礼后道别出了房门,径往自家后院去找寻妹子王黛去了。
杨二见他远去了,心中也是一番感叹。看来要想在这东莱郡大展拳脚,让这东莱郡真正归附自己势力范围,祭出这和亲一策当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好在自己心里也是非常喜欢王黛这个正妹的。
王博前脚出去,李太智便来到了杨二房中。
“主公,京城宇文太傅有书信到。”李太智边说边将手中信件双手递给了杨二。
“呵呵!也是好久不曾有京城的消息了。”杨二信手接过书信,并示意李太智自己坐下。
“唉!朝中百官竟然已有九成,特别是文官差不多已全部投在了太子门下了。本王在京城中的势力越发弱小不堪了。”撕开信封,刚展开看了片刻,杨二不禁发出感叹。李太智一旁听了不敢发声,只是静静的坐在那里。
“好在本王的通济渠挖掘还算顺利,目前进程已达三成了,朝中上下对此还算认同,百姓倒是看得清是谁在为民谋福利,看来百官心向太子而百姓心属本王啊!呵呵!”杨二看罢书信后,放在案几上,端起茶杯笑着对李太智说着。
“主公,仅开渠一事下官便听说颇得京城百姓之心,多有城中闲散劳力只带工具前往开渠现场投工,赚取月钱,一解春种之后青黄不接之苦。原为开渠准备动用20万民壮,现在怕是40万都不止了,故开渠速度之快,再有三月时间,渠路必通矣!”李太智见杨二心情好转,便补充说道。
“开渠一事,本王不担忧。不过朝堂之上现如今要成为太子一言堂了,父皇年事已高,精力不济,难免不被杨素等人蒙蔽了。此事对本王极不利啊!”杨二还是将心中忧虑的一点讲给了这个手下心腹听。
“主公,现如今朝堂之上各位国公老将们都不看好太子,其中不乏对主公称道者,太子党也不敢对国公们不敬,不若主公主动去拉拢他们。若是朝堂之上有3、5个国公替主公说话,就是那杨素也不得不矮上三分。”李太智轻声对杨二建议着,特别是靠山王杨林乃是主公的坚强拥趸,连带着那一批老将都很认同自家主公,这是一个可以利用的强大资源。
杨二猛地听了这个建议,顿时心中有所感悟,好像在阴霾笼罩的京城上空拨开了一块乌云般。杨二起身在屋中来回走着思考着李太智的提议,不住的点头,说道:“李大人说的不错,朝中伍建章、贺若弼和韩擒虎三位国公老将是站在本王这边的,再加上潼关的靠山王皇叔也相助与本王,邱瑞、鱼俱罗两位又是皇叔的结义弟兄,必会站在本王这边。这股力量太子党想撬也撬不动,且足以抵挡朝中太子党势力。不过该如何利用呢?”杨二自言自语般说了这番话后,又再次陷入思索中,在屋内来回走动着。
“主公,京城还有一大事即将发生,本朝开科取仕聚集了国内不下3000名文人书生和近500名武生。送书之人来时带来太傅口信,说很多书生为求关照都去京中高官那里投拜了。这事长远看也是不利于主公的。”李太智见杨二只是来回走动不再说话,便再次发声说道。
“哦?本王差点忘记此事了,好像还有十天便到了开科之日了。本次主考官乃是丞相高熲,此人品行端正,刚直不阿,是个安心为国选材,料想那杨素就算收下的门人再多也无济于事。只是不曾想这第一次开科取仕便能吸引数千考生入京?但此次乃是尝试开科,不过取其中最优者百人入仕,武举选将仅有50个名额。这---”杨二想起了后世的公务员考试了,那也是如同这次开科取仕一样录取率极低,但报考的热情却是每年不退。
“主公说的不错,这次朝廷收录的文武新官名额太少了。据说,赶考之人中不乏辽东、南海等偏远之地长途跋涉而去人,光是路上就要耽搁近3个月的时间。又不知有多少学子耗尽了袋中盘费需乞讨回乡啊!甚是可怜!”李太智也是一个饱读诗书的文人,学子们的心境他是非常清楚的,绝大多数考不上的学子将在十日后不得不踏上返乡之途,等待来年再考,只此一条出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