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3章 老帅过河,誓报天恩(2合一)(2 / 2)

畜牲不够?找靓宗。

火力不足?找靓宗。

军粮告罄?找靓宗。

实际上,连左宗棠自己都有点怀疑人生。

这大明朝廷真那么有钱吗?

因为根据胡雪岩的计算,大明送过来的物资林林总总,总价值已经超过1.2亿两白银了。

1.2亿两白银啊!

如今可不是庚子赔款那会儿,银价大跌的时代。

如今的1亿两白银,足足是《北京条约》的15倍!

当年大清国搜山检海都凑不出800万两现银,不得不向洋人的银行贷款,而大明却能不动声色地投入15倍的银子。

这让左宗棠心有戚戚。

一方面担心自己辜负了明皇的殷殷重托,一方面又深知自己楚军大小军官尿性,知道他们至少分润了两成的好处。

分润两成。

说实话,这在湘军各支系中绝对算是廉洁了。

更别说同八旗、绿营比较。

这是左宗棠自身清正廉洁,一辈子只留下三万两遗产的做派,才形成的风气。

但左宗棠还是觉得愧对大明天子。

自己没有将天子节衣缩食,节省下来的一分一毫的银子全部使用起来。

不过对此朱富贵到是没有什么不满意的。

老左真能将楚军打造成一支岳家军似的军队,我明靓宗也难保像赵九妹那样寝食难安啊。。。

当然了,楚军本身没有造血能力,一旦被大明断奶,也就是孙猴子跳不出卢来佛祖的手掌心一般。

朱富贵根本不担心老左的忠诚。

而且,最关键的是,那些物资根本就不值1.2亿两白银。

前前后后一年半,朱富贵的个人资产,光在系统平台账户上的资金就从260亿人民币上涨到了330亿人民币。

比起企鹅王马某某身家的1/10,仅仅差50个小目标了。

而与此同时,朱富贵用来支援给左宗棠的物资仅仅价值人民币2亿元。

折合如今的白银160万两,《北京条约》的1/5。

实际上,朱富贵在平台账户上的资金已经有点太多了。

文化值跟不上,完全无法购买高精尖的设备。

也只能买点泡面、压缩饼干、煤气瓶、莱阳钢管之类文化值惩罚系数较低的东西给老左送去。

与其说是支援,不如说是废物利用与饱和式扶贫。

这一年半里,大明的皇训员一边收买人心,一边积极推广朱富贵陛下亲自作词作曲的《大明军人道德组歌》,播放露天电影,共收获文化值9200多万。

扣除商品的文化值花费,最终还结余了100来万。

这笔生意可以说是相当划算了。

当然了,因为西域地区人口还是少了点,西楚给大明提供的文化值还是不如拉华的。

总之,提携左宗棠,援助楚军,朱富贵真的没有付出太多东西。

可在左宗棠看来,那是天恩如山。

所以在四月塞北冰雪尚未完全消融之际,楚军便主动进攻。

去年秋天,大明与楚军已经光复了库车以东全部的故土。

库车就是著名的古城龟兹,是当年最后降下大唐汉旗的一座西域城市。

这一次,左宗棠与刘、白两个义兄弟,及十万西征军于龟兹古城外饮马誓师,誓报天恩。

从龟兹继续向西,后面的道路以大明汽车的质量已经无法良好地越野了。

这些湖南农民用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仅靠一双脚板,踏平了漫漫黄沙与帕米尔山岗。

此时,在阿古柏手中仅剩下六座城池,却都是易守难攻的要塞。、

他们分别是阿克苏、乌什、叶尔羌、英吉沙尔、和阗、喀叶噶尔。(如图)

白智信率本部7000人携带慈悲罐300枚攻克拜城,击毙敌军3000,生擒浩罕大小头目120人,悉数交由大明炊事班帮厨的切片师傅处理。

同时,刘松山帅本部12000人分兵6营助攻阿克苏,自率骑兵14营北上进攻乌什,乌什敌酋海古拉(阿古柏次子)闻风窜逃,部众2万余人于4月16日投降。

左宗棠亲帅中军,与赵喜柱、刘铭传部在阿克苏会师后,忽然折兵北上。

原来,左军做出一副全力南下的假象,实际的目标则是伊犁河谷。

伊犁,清朝初年整个西域真正的首府。

满清的伊犁将军,居西域中央,而代天子行使权力。

伊犁不单是西域的中心,也是整个欧亚大陆的中心。

从太平洋吹来的海风与从大西洋吹来的海风于此交汇。

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中亚最宜居的土地之一。

后来孙文提出j“(选取首都)谋本部则武昌,谋藩服则西安,谋大洲则伊犁”,说的便是伊犁的极端重要性。

但是,随着满清积弱,西域被不断蚕食,曾经位居中央的伊利已经身处边陲,甚至已经被俄国人武力侵占了数年之久。

原本在朱富贵提出的作战方案中,伊犁这块硬骨头是打算留给大明的正规军的。

但左宗棠却说,“天子以手足待我,我自以国士报之;天子命我中亚王之,我岂能不尽复克全功,以报天恩?若非如此,我以何面目见天子,以何面目见祖宗?”

4月22日,左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封锁伊犁河谷东段,踏过晶河。

历史上,1880年5月,左宗棠棠以六十九岁的高龄,带病的身躯,冒着盛夏的酷热舆榇出关,誓与沙俄决一死战。

俄国人不敢与左军正面交战,派遣军舰进入塘沽进行战略讹诈。

愚蠢至极的清廷被俄国人的虚张声势所吓倒,一纸皇命将左宗棠调回京师。

“俄船东下,偏历海疆,结倭奴,封辽海,亦不过虚声胁和之计!”

“衰年报国,心力交瘁,亦复何暇顾及。”

左宗棠的啼血呈书被总理衙门束之高阁。

1881年(光绪七年)2月21日,即左宗棠到达北京前的三天,清政府代表在圣彼得堡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

慑于楚军的强悍,沙俄同意归还此前条约划走的特克斯河谷和通往南疆的穆扎尔山口,但仍占有霍尔果斯河以西地区。

至此,中国永远失去了半个伊犁河谷。

在清廷挚肘之下,左宗棠一辈子都没有真正跨过晶河,进入伊犁河谷。

但在大明的帐下,59岁的左宗棠,终于可以一偿夙愿,与老毛子在伊犁浴血厮杀一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