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小半天一座桥(2 / 2)

水浒新秩序 江湖野人 4452 字 2021-12-04

神宗朝的这次回河,还使得南清河带着大量的泥沙南下,让原本相对稳定的淮河失去控制,之后淮河洪水发生的频率和危害程度便骤增。

这就是赵宋留给其后金、元、明、清四个王朝大几百年享用不尽的“遗产”,也是同舟社日后不得不面对的大难题。

自古以来,治水都是举国之力才能为的大事,而且稍有不甚就会导致民怨沸腾,政权覆灭。

以同舟社现在的实力和地盘,徐泽当然不可能分不清轻重,做这等没头没脑的事,但也不能全无准备。

过去的几年,他一直在占领区内大力推进水利工程,既是提升农业基础建设水平的需要,也是为解决这一难题积累人才和经验。

但这些事就没必要对张叔夜讲了,徐泽做事向来都是藏头露尾,让人难窥其全貌。

“淮阳军本就隶属于京东东路,‘李子义’既为经略副使,在淮阳军筑城以沟通三地,乃职责所在。取海州已是不得已而为之,岂能舍近求远,再下涟水军和楚州,扰乱民生?”

张叔夜入社的时间太短,还没有适应徐泽说话的风格,猜不出社首的心思,张了张嘴,终是没有再说话。

徐泽转身,吩咐道:“开始吧!”

听到命令,李忠所在的工兵营立即出动,开始架设浮桥。

在此筑城这么大的事,当然不可能是临时起意。

自去年与赵宋朝廷达成停战协议后,徐泽就命时迁亲自带人测绘这一带的地形,并走访了周边百姓,询问沭水水文数据后,才确定最终的筑城地点。

以三师(师正牛皋)的战力,渡过不算太宽的沭水立营筑城,并不是多难的事。

但徐泽仍很重视,亲往一线查看,给了三师工兵营极大的压力。

架设浮桥前几天,李忠用小船带着丝绳在河面上往返丈量十余次,反复确认架桥处河面的准确宽度。

又于上游准备平底沙船二十余艘,载巨竹运至此处试架浮桥,

架桥时,先在河岸把每三艘联成一段一段的浮桥单元,然后衔尾运至河中,逐一拼接成桥。

这样能使众多人员同时操作,而且大量作业在河岸进行,更快捷更安全。

考虑到现在是夏日,上游随时都可能涨水,李忠除了在两岸打桩固定浮桥外,还加用了六个大铁锚,将浮桥固定在河中。

浮桥的中断,考虑到河水急流,乃用筏替舟,以减少迎水面,降低桥身受到的水压。

因为海州的“意外”陷落,淮阳军知军担心派的兵少了不够红五营吃,派得多了又担心下邳、宿迁守不住,其人不敢担责,只维持之前的兵力部署,没做任何调整。

所以,这一片平日里几乎没有宋军来此巡逻。

即便如此,李忠也不敢有半点含糊,严格落实桥面铺沙、上游设置铁索等手段,以达到防火攻、防撞击的要求。

在社首和张知州的见证下,工程营仅仅用了两个时辰便架设完了浮桥。

整个过程快速又有序,一如之前四师占领朐山的“战斗”一样。

晚饭前,三师就已经在河对岸筑起了坚固的营寨。

待淮阳军驻军的巡逻分队发现此处异常时,已经是两天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