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蔑事件”发生后,帝国皇帝李福寿愤而结束了欧洲之行,此事件令英洋两国关系急剧恶化,各种不和谐的冲突随之而来。
在柏林,一支大洋帝国驻军与英军部队发生武装冲突,两辆T5重型坦克冲上了城市街道,重机枪对着英军疯狂扫射,当场导致英军数十人伤亡,7辆军车损毁。
双方随即集结重兵,拉开架势准备大打一场,幸好法军及时的赶来挡在中间,才没有让矛盾进一步升级。
而在欧洲各地,两军间的摩擦瞬间多了起来,大洋帝国的骄兵悍将公然将坦克开到英国兵营边上,对空发炮,武力震慑英军官兵。
短短数日
双方发生各种危险的摩擦上百起,英军士兵被打死打伤数百人之多,在武装冲突的深渊里越滑越远。
欧洲形势也因此骤然紧张起来,重新弥漫着一种让人恐惧的战争氛围。
世界大战结束后
英国远征军由于只隔着狭窄的英吉利海峡,所以基本上已经从法国领土上撤光了,大部分士兵已经退役复原,重新参加社会生产,以提供急需的劳动力。
在德国、奥地利等战败国驻军也不多,大约不到5万人的样子,另外还有2万多英国军队驻扎在伊斯坦布尔及周边地区,控制奥斯曼帝国的核心精华区域。
与之相比较
大洋帝国由于路途遥远,增兵的时候是以年为单位计算的,撤军的时候同样如此。
除了部分就地安置(以法兰西为主),部分转移到克里米亚共和国,依然滞留在法德比荷等欧洲地区的军队高达36万余人,分属第一和第三集团军麾下。
按照计划,将在年底之前再分批撤离15万余人,暂时保留20余万占领军。
之所以保留这么多占领军,主要是协助法军控制德国,解除德国军队军事武装,慢慢过渡到和平时期。
到了明年和后年,这部分远征军还将陆续分批撤退,最终只保留3~4万人的军事力量,协助法国人占领萨尔区15年(此事待定)。
英洋两国保留在欧洲的军事力量相差悬殊,一旦爆发冲突,肯定要吃大亏。
而法国政府已经明确表态;
一旦协约国集团内部国家爆发冲突,法兰西只能保持友善中立,不会偏帮任何一方。
而其他协约国纷纷表达类似政策立场,浑身的伤痛还没有恢复,谁也不愿意再卷入到新的一场大战中去。
消息汇报到唐宁街,劳和-乔治首相愁的唉声叹气,他知道这是大洋帝国根本不顾虑两国关系破裂,在硬压着英国人低头。
丘吉尔这个混蛋,他的公开讲话真的惹怒了大洋帝国那个独裁皇帝,这是不惜撕破脸的节奏啊!
战后的英国百废待兴,还欠着大洋帝国40多亿金洋的贷款,海军力量和陆军力量都遭受了严重损失,正在非常虚弱的时期。
打是绝对不可能打的,也走不到那一步。
但大洋帝国的强硬态度根本不留余地,英国军方高层和内阁试图沟通远在巴黎的远征军统帅部,可人家根本不理睬,摆明了搞武装摩擦给你难看。
没有上层的授意,大洋帝国那些骄兵悍将敢开着坦克出来,用重机枪对准英军士兵疯狂扫射?
劳和-乔治首相知道解决问题的症结所在,然而大不列颠融入到骨髓中的骄傲,令他很难走出这一步。
大洋帝国皇帝李福寿的怒火,也只有能够与他同等级的英王乔治五世郑重道歉才能够平息,除此之外,别无二人。
问题的关键是;
乔治五世代表着大不列颠帝国的荣耀,是帝国的象征,怎么可能轻易说出道歉服软的话?
大英帝国称霸世界已经有150年,有句话广为流传;大英帝国的威严不容藐视。
巴黎,总理府
乔治·克里孟梭总理心情很不错,嘴里面哼着歌,脚步愉快的走到办公桌后面坐下,拿起一份资料看了起来。
法国境内已经没有英国驻军,但依然还有大量的帝国远征军部队,仅在马赛港周围地区,就驻扎了三个师7万余人,等待安排客轮陆续回国或者前往克里米亚共和国。
所以,英洋两国发生的军事摩擦在法国境内没有,多在以德,奥为主的战败国境内。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虽然巴黎和会已经签署了《凡尔赛条约》,落实了战败国的应该遵守的条约和赔偿责任,制定了战后总体框架。
但是,还有很多重要的问题没有解决。
比如法军联合协约国部队,驻扎德国萨尔地区15年事宜,之前仅仅达成了口头意向,还没有落实到条约上。
比如德国的战争赔偿数额,需要成立专门的工作组确定,这又少不了一番博弈。
比如波兰边境的范围,德国每年冲抵赔偿的数千万吨煤炭和数百万吨钢铁产量分配,拆除的工厂机床设备等等……
再比如德国物价飞涨,各项生活物资困难,很多地区已经出现饿死人的情况,民间意愿沸腾,怨声载道。
可以说,战后各种工作千头万绪,如今刚刚开了個头。
在这种时候
英、洋两国的关系急剧恶化,对法国无疑是极为有利的事情,原本是英、洋两国站在一起对付法国,将乔治·克里孟梭气得暴跳如雷,却没有任何办法。
现在,大洋帝国毫不犹豫的站在法国一边,每一件事情都与英国对着干。
乔治·克里孟梭轻松拿到了战后问题主导权,很多重大决策可以由着法国人的心意去做,大洋帝国非常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