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辆T-2坦克在试验场风驰电掣的跑了起来,所过之处掀起一片烟尘,发动机强劲的轰鸣声伴随着钢铁履带撞击的声音,仿佛是一曲激昂的乐章,令人心潮澎湃。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若说最熟悉坦克装备,当属荣誉大红一师师长卞春松少校,他拿着望远镜紧紧盯着试验场里飞速前进的坦克,双手竟然有些微微的颤抖。
在性能强劲的扭杆悬挂加持之下,重达27.2吨的T-2坦克在原野上狂飙出4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强劲的履带转动之下,将泥泞的沙石向后抛飞数10米远,一路奔驰向前。
无论是壕沟,凹凸路,积水泥泞道路全都无法阻止这个钢铁巨物的狂奔,5对负重轮均匀的承担了行驶中巨大的瞬间冲击力,然后将压力均匀地传递到宽幅履带上,表现极其耀眼。
在向前行驶中,坦克炮塔还可以进行左右自如的转动。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T-2坦克的底盘设计获得巨大成功,成熟度极高。
在跨越障碍时车体有大范围的俯仰,却极少有侧倾状态,说明坦克重量分配的非常科学,重心较低,有利于在停车之后迅速进入战斗状态。
总体而言,这是一次非常出色的成功设计,超越了陆军部下达的设计指标。
在当今世界装甲兵领域,卞春松少将是不折不扣的权威,他亲自撰写的装甲兵教程和战术是高级军官进修教材,只有上校以上的军官集训才能够接触得到,保密层级非常高。
纵观世界范围内
自从1890年澳洲南北战争中,率先出现了野狼轻型坦克并取得了耀眼的战果,坦克装甲车已经领先于原来时代展现在世人面前。
但是坦克装甲车的发展并没有受到欧洲陆军强国的重视,发展相当缓慢,受到重视的程度也不高,究其原因;还是装备成本太高了。
当今时代
并非武器先进就能够得到各国陆军的青睐,马克辛重机枪问世数十年来,依然不是欧洲陆军装备的主流,就是因为这种重机枪射速太快,太浪费子弹,效费比不高。
这种认知不但停留在沙俄,扶桑,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这些比较落后的列强中,而且在顽固坚持传统的英国,向来高傲自大的法国,比较咸鱼的花旗国陆军部队中,也是主流认知。
他们宁愿装备单打一步枪,也不愿意接受连发步枪,原因同样是太浪费子弹。
能够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为啥要“嘟嘟嘟”的猛射狂扫呢?
子弹不需要花钱买吗?
唯一的例外是德国陆军,开始高度重视重机枪的使用,并且在部队广泛的开始装备,并且为此积累高基数的弹药量。
坦克装甲车面临的是同样的境遇,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个好玩意儿,但是在是否研发和装备的问题上,态度莫衷一是。
归根结底是这个时代人命不值钱,装备一个骑兵师的钱可以装备5个步兵师,装备一个坦克师的钱可以装备6个骑兵师(特指猎豹中型坦克,装备T-2坦克费用更要高上数倍),耗费实在太大。
欧洲家底薄一点的工业国都装备不起,更别提步枪都配备不齐的沙俄这些国家了,如此昂贵的玩意儿,那真是想都不敢想。
明明每名士兵可以发一杆步枪就解决的事,非要劳师动众干啥?
在欧洲军事理论界,对坦克这种新型装备也有一些前沿性的探讨,英国人把坦克分为巡洋坦克和步兵坦克两种。
巡洋坦克就是用于摧城拔寨的重型坦克,装备中大口径野战炮,不要求机动性有多高,但是一定要毁伤能力强,装甲防御性高,用于对敌方防御严密的筑垒区域实施打击。
步兵坦克则是轻型坦克,可以伴随步兵进攻并提供一定的火力支援,是加强步兵分队攻击力的手段之一。
而法国的军事理论界,则把坦克划分为侦察坦克,骑兵坦克和重型坦克三种,作用各不相同。
在法国军事理论界的前沿探讨中,认为轻型侦查坦克负责索敌侦查和压制小股轻装步兵,配合步兵主力部队战斗。就例如大洋帝国的野狼轻型坦克,装备重机枪履行侦查坦克的职能。
突破与渗透的任务就交由骑兵坦克来完成,这是更高一级的坦克,装备小口径火炮,拥有较强的战斗能力。
而掩护步兵的即是由披挂重装甲的重型坦克来完成,攻坚破障,作为步兵部队的尖刀使用。
上述的理论可以看出,英美两国都是把坦克作为步兵部队的从属装备,其目的也是为了配合步兵作战,而不是单独成军,作为一支独立的装甲打击力量来使用。
在这一点上,与大洋帝国使用装甲部队的诉求迴异。
大洋帝国在澳洲南北战争中率先使用了坦克装甲车,在李福寿有意无意的引导下,当时的坦克营,再加上大红一师前任师长李栓柱自掏腰包改造的装甲车集中使用,形成一支无坚不摧的装甲打击力量,在康士比高原会战中一举抵定乾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此后,在悉尼之战和墨尔本之战中,坦克装甲部队都是集中使用而发挥了巨大威力,因而形成了大洋帝国陆军装甲部队独特的理念。
那就是装甲部队集中使用,独立成军,作为陆军中威力巨大的拳头部队,负责突破重点防御区域,参考重骑兵的作战理念,实行大纵深穿插分割和包围,对敌方重兵集团实施打击。
帝国陆军中的荣誉大红一师和皇家禁卫军第四师(坦克师)应运而生,就是这种坦克装甲兵理论的直接产物。
卞春松少将作为该领域理论权威和实践者,完善了相关的作战条例和战术理论建设,为坦克装甲兵建设补全了最后一块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