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四十二章 士气(1 / 2)

战场被硝烟笼罩,但是奔腾的马蹄和惨烈的呼叫却不会因为硝烟而听不见。

半个时辰,枪声整整一个时辰都没有停歇过,就算武锐军的火枪质量不错也不可能经受如此高强度的击发,如果不是军中火枪储备太多,估计这个时候,武锐军想要维持现在的火力强度都不可能。

可即便如此,按照军需官的判断,如果敌骑围攻三个时辰以后,武锐军的火枪报废至少三成,剩下的火枪也不堪再用。

也就是说敌骑如果还能坚持三个时辰,那么武锐军就该进入最残酷的冷兵器搏杀阶段,那个时候军中的伤亡将会几何倍数直线提升。

冯恺眉头紧锁,按照战损代价比来算,当一支军队承受的伤亡代价超过三成以后,军队士气就会降落谷底,几乎没有任何一支古代军队能够承受五成以上的伤亡,真到了那个时候,军队早就崩溃了。

真正能承受五成以上甚至百分之百伤亡率的军队在冯恺的印象当中只有一支,那就是后世拥有无比崇高信仰,为了……

在这个时代,不要说是冷兵器为主流的满清军队,就算是接受了整整四年思想教育的武锐军,其意识程度也没有高到完全无视死亡率的地步。

因为武锐军传输的思想固然有民族思想的觉醒,但是所有的军人第一忠诚的对象不是民族而是冯恺!

个人、国家和民族,这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封建体制背景下,不要说是至高无上的帝王,就算是寻常权贵豪族的家主,他们对待自己下面的那些人,要求的也是忠于自己而不是某个王朝。

家天下,家天下,家在天下前!

冯恺很清楚家天下的弊端,比如君王昏庸与贤明直接会影响到王朝的兴衰,比如随着时间的推移,再强盛的王朝也会沉疴难起,最终不可避免的滑落在无底的深渊。

想要王朝永远传承下去不是没有可能,只要懂得取舍,对于冯恺而言,就是放权和制度的改变。

就算历史上再如何雄才大略的皇帝,其个人的智慧也不可能比满朝上下的人尖子合力更强,皇帝做出的决策不一定也都是对的或者对于这个天下都是有益的,因此皇帝的所谓乾纲独断,往往就是悲剧的开始。

对于天下而言,最最重要的权力无非是政权和军权,冯恺觉得自己不可能成为朱元璋那样的狠人,为了皇权的高度集中废除了丞相制,就差没把自己给累死。

为何说大明的体制是历代王朝当中最健全的?

因为内阁六部这样的制度能最大限度的保证在限制皇权的同时,哪怕皇帝完全不作为都能保证帝国的有效运转,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再有一个完全独立不会和文官集团同流合污的监察系统,那么无疑会更完美。

制度上的优势在嘉靖和万历这两个旷工一旷就是几十年的皇帝执政期间被体现的淋漓尽致,而在崇祯时期,这一制度几乎遭受了毁灭性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