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有了决议,但并不急于表态,缓缓的道:“此事再议。”
不过了解朱棣的郑和和道衍两人,已经看出了他的态度。
见状都暗暗凛然。
两人谁也没想到,黄昏这短短的几句话,就能让陛下做出这么大的决心,要知道组建一支数万人的无敌舰队去出使西洋,绝不是几句话的事情。
动用的人力、财力,绝对是个天文数字。
做的好。
青史留名。
做的不好。
遗臭万年。
但两人心中又明白,这件事之所以能被黄昏说成,两个重要原因:建文帝的生死是陛下的心病,此病不除,他一日不安;再有便是朱棣恰好就是这种君王,黄昏恰好勾动了他的壮志雄心而已。
郑和忽然想起了一件事。
某一次黄昏似乎说漏嘴了,说过下西洋之事,现在也记不起他当时怎么说的。
但此刻念想起来,郑和出了一身冷汗。
黄昏此子着实可怕。
他竟然早就在筹谋此事了,而且似乎知道此事一定能成一样,这个束发两年左右的青年,其心中到底有着怎样一泼汪洋?
着实可怕。
道衍想的更远,他隐然有种感觉,未来的大明,只怕会出现功高震主的困局,只是转念一想,以朱棣的能力,断不会让这种状况出现。
怕就怕……
朱棣死后,黄昏还活着!
想到这道衍多了个心思。
他觉得有必要在今日事了之后,找个时机提醒一下朱棣。
黄昏的心中则要淡然许多,他知道这件事其实不需要自己提醒,朱棣也会在永乐三年办,不过是提前了一两年而已。
他也明白一个道理,若是自己表现太优异,在朱棣死之前,肯定是要弄死自己的,谨防他黄昏成为第二个王莽。
但黄昏无惧。
连对付暮年朱棣的自信都没有,还混什么大明。
大不了就是一场生死之战而已。
别说。
黄昏其实有点那种想法,所以关于立储,其实是倾向于朱高煦或者朱高燧。
当王莽没什么不好。
今日提出此事,其实也是被逼无奈,因为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朱棣肯定要恚怒的,自己肯定要受到责罚的,而有了“寻道张三丰”和“出使西洋”这两件事打底,就算等下朱棣再恚怒,他也不会过分责罚自己。
君臣之间又聊了些许闲话。
其实大家都在等。
等宫外的消息。
今日庞瑛被贬出城,大家都有应对之策,而黄昏要想达到目的,就必杀庞瑛,而且不能在远离应天之后,需要庞瑛出城不久就死于乱刃之下,如此才能震慑他人。
所以大家知道,今日必定发生大事。
乾清宫还算云淡风轻,朱棣信心满怀,觉得他的如意算盘一定能成功。
黄昏也是自信睥睨。
觉得他能玩过朱棣。
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衙门内的纪纲倒很紧张,他也在等,救庞瑛,他已经尽力,庞瑛的生死已经不是他能掌控的了。
他现在需要确定另外一个信号:陛下如何看待庞瑛。
陛下若是置之不理,任由庞瑛被杀,那么说明锦衣卫已经在陛下心中失去一些信任,而陛下若是有应对措施,那么他纪纲就有重获宠信之日。
应天城外五十里处,大风冈。
林木葱郁。
庞瑛和四名锦衣卫骑马上冈,越过这座山冈再走二十里,今日就可入住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