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七章 诛仙镇(2 / 2)

南方的军队,只能在南方打仗。

例如沿海抗倭,广东平乱民,打安南,打缅甸,前后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军作战。

除非有难以解决的敌人,才会调动全国的精兵。

例如辽东萨尔浒之战。

大量南方的精兵,千里迢迢行军到东北,第一时间寻机与蛮族决战,因为耽搁不起。

为了减少客军长途运粮的消耗,促使本地兵与客兵联合,对敌速战速决。

否则呆的越久,对本地越不利。

因为只靠一地,是供应不起大军作战的,而十馀万大军以及无数的民夫,内地运粮到东北,大周积弊众多,同样承担不起。

所以。

年前的形势,本应该供应给忠顺王大军的军粮,犹如胡椒撒面般,供应给了十馀万南方军。

原本为三万兵,和运送粮食的民夫准备的粮食,是够他们吃的。

但是不够十馀万兵和民夫的吃食。

最后的结果就是忠顺王军中无粮吃,十馀万护卫京畿的南方军也没粮食可以吃。

大家都吃不饱肚子。

后果就是部分南方兵一哄而散,部分南方兵看见形势不对,退了回去,还有部分南方兵从民间抢粮。

这个怪谁呢。

真不好说。

怪南方兵?总不能说饿死自己吧?

北方的流民,为了不饿死,起义反抗朝廷,南方的兵也是老百姓,同样不愿意眼睁睁饿死。

怪朝廷?

朝廷也很无辜。

金江军作乱,难道因为没有准备,就不调兵护卫京畿,眼看着亡国不做任何动作?

怪金江军?

金江军真没有造反。

这就叫做天时。

按照古人的说法,又称之为国运。

忠顺王是急死的。

三万带出来的精兵,压着十馀万的乱军打。

民军终归是民军,总体上还是战备稀缺,不如忠顺王从辽西军,三大营挑选出的精兵。

只要再给忠顺王两个月。

任你是龙在前,还是田永命,都得死在他手里。

上天向他开了个玩笑。

部下们不愿意打,忠顺王不敢告诉他们实情。

缺粮。

先从友军缺起。

刘明先,李坚等将领,先是通报了一番,过了几日在次向忠顺王告急。

内忧外患,忠顺王要求继续攻击朱仙镇。

拿下朱仙镇就放粮。

人们还以为是忠顺王对他们前番态度不满,无可奈何督促军队重新攻城。

但现在朱仙镇的数万流民军,是上千万流民中最硬的骨头。

要打败他们,那就要杀死他们。

哪怕官兵火器厉害,朱仙镇城墙残品不堪,坍塌无数,可攻城中,还是杀敌一千自损六百。

一日又一日。

粮荒终于引起了恐慌。

士兵们没有流民们必死的觉悟,因为两者的诉求不一样。

各将天天求粮。

至此。

忠顺王威信渐失。

冬日里,西北有粮吗?

没有。

有粮食的大户,早就被流民们抢空。

地方没粮,朝廷没粮。

朱仙镇的流民军手里还有粮吧,但是现在官兵已经无力发动进攻。

三日不吃饭就没了力气。

七日不吃饭,摊在地上站不起来。

忠顺王用尽了手段,想尽方法自救,撑了一个月,在大军崩溃的前夕,死了。

人们都说忠顺王是急死的。

因为他不死,大军还是得崩溃。

忠顺王死了。

消息立马传开,数万精兵一哄而散,有的人直接投降了民军,讨要口粮。

有的在营地中等死。

两种结果。

跑,没人有力气跑。

数万精兵,尽入龙在前之手。

谁让其余的民军见忠顺王厉害,各个都不愿意抵抗逃跑,只有龙在前留下坚守。

边军精锐,义军精锐,东北与京畿精锐。

龙在前手里的大军,已经不再是民军,而是包含了北方大地的精锐。

来自于官和民。

开封二次被围。

不日。

开封城破,龙在前屠近城中勋贵官员乡绅,拿出粮食缓解了大军的粮荒。

从开封跑到归德府,处处下跪磕头的图门,闻之,自缢。

两名随从分了银子跑了,无人为其善后。

老更夫撞见,把其埋在城外的乱葬岗。

夜间。

乱葬岗处处绿光。

~~~~~~

登来上报。

不是金江军作乱,是金江军内部叛乱,叛乱部队已经被龙山大营消灭。

可是。

已经无用。

几个月间,能发生太多的事情。

……

“平辽侯是何意?难道不愿意见杂家?”

来祝贺的六科给事中回去了朝廷,太监中留下了一人。

林如海不方便出面,由朱文接待太监闾礼。

“公公老家是南方何地?”

朱文避而不谈,转移话题。

“诶,你怎么知道杂家来自南方?”

宫中的太监,一般自称咱家的,多半来自于北方,一般自称杂家的,多半来自南方。

朱文和林如海闲聊的时候,听林如海说起过。

大部分太监也是普通人。

普通人都爱财,何况去了势的太监,他们相比寻常人,更加的爱财。

百姓们有后,太监可无后。

晚年出宫靠着侄子,那也得有钱才行,不然谁顾得上太监。

林如海以前负责扬州的盐政,不光要和官员打交道,勋贵和太监都是座上客。

根据林如海的透漏,太监不容易打交道,因为他们不重外面人的感情,更重利益。

想要用情谊交好太监,属于难上加难。

最好的法子,就是和太监聊老家,从家乡谈起,利益往来才算打开了口子。

而通过太监的自称,就能判断出太监来自南北,打开双方的话题。

林如海说了很多。

朱文按照林如海的方法试了试,果然效果不错。

太监闾礼好奇的追问,一番交谈下来,气氛才逐渐缓和,两人能正常的交流,逐渐清楚了太监的来意。

……

唐清安穿着长衫,在院子里散步。

具体的事物,由下面专职的官员去做。

担心官员做不好,只顾享受,则有督查司,巡道司去核查督查,担心官员同流合污。

那就不用做事了。

官员都同流合污起来了,说明社会风气已经败坏。

该想的就是如何治理社会风气,从源头上来治理,否则也只是浪费力气而已。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可别小看这句名言。

直到朱文带来了消息,唐清安让朱文坐下说话。

“闾公公应该是皇上另有交代,不方便对外说,所以要和将军私下见面。”

“应该是何事?”

唐清安问道。

朱文摇了摇头。

“闾公公口风紧,问不出来。”

“我猜测应该是迁都的事。”

唐清安了然。

忠顺王的死因,有人说是金江军引起的。

对此。

唐清安懒得理会。

忠顺王府送来的礼单,唐清安照单接下。

人去事了。

收下了忠顺王府的礼品,代表了他不会记仇忠顺王,否则忠顺王府的家人,恐怕会更慌乱。

不但如此。

他还让人告知陈德言,如果能找到图门的尸骨,要好生安葬一番。

此人。

对得起大周。

是大周的勋贵,贾府一家对不起图门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