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好人大多有个显著特点——都是些精致利己主义者。
皇后是这个类别的代表作,万岁垂死之际告诉她如此震惊的消息,她当场想到的是太后的算计和自己未来的处境。
虽然万岁突然发病让她慌了手脚,但当情绪快速稳定下来,她想到的第一件事却是去偏殿,找皇长子。
经万岁只言片语的提示,皇后也在回忆和思量,偏殿之中那个太后和自己一同带大的皇长子,被万岁不止一次当面称为“都人子”的孩子,未曾承蒙一丝父皇恩典的孩子,生母被锁闭在暖宫之中、却比冷宫更加凄惨的孩子。
皇长子成长的点点滴滴都尽数回到脑海之中,在这翊坤宫之中,又有皇三子的生活点滴形成对比。皇长子不为万岁亲生一事,确有端倪。
万岁虽然爱财、贪色、生活毫无节制,但直到早几年,在御疆、治国、议政上多有建树,甚至可称得上一位明君。
既是明君,身上自然有诸多与众不同的特质,可现如今在皇长子身上分毫未见。而皇三子的平日言谈、举止之中,颇有万岁“明君”那一面。
起初自己总以为是万岁对皇长子疏于管教,缺乏疼爱导致的,可如今看来,皇长子完全不似万岁的根本原因,实为先天本质不同。
而后天养成的打坐、听经这些习惯,却颇有热衷修佛的慈宁宫太后之风。自己在坤宁宫中养育他达七年之久,曾在宫中教导他的习性,如今全无。
皇后对这些早有注意,但往往都被太后强加而来的思维牵制,忽略很多关键。
方才万岁所言的那些话,恰巧解答了自己的一部分疑惑,可这些并不是在立储问题上转为中立的重要因素。
毕竟自己足足付出了七年光阴,只为依照纲常培育出下一位君主,若此时忽然发生改变,已经付出的光阴如何计算。
皇后带着这种矛盾心理和残存的一线认为皇长子就是万岁子嗣的侥幸想法,走入偏殿,却看到饱餐一顿的皇长子平心静气地在卧榻上打坐,心里一时百味杂陈。
这种百味杂陈已经丝毫不带怒其不争的那种惋惜,而是觉得自己用心花去的时间,付之东流。
可无论如何言说,皇长子到底并非自己嫡出,本就不应顾及太多。尚且他日若当今万岁百年,皇长子成为上位,皇后自然会坐上皇太后。
就结果而言,也并非不可接受,但眼前皇长子这随时“心如化境”的样子,万岁又怎么看得上他?
于是自己趁着在一旁用膳的机会,说了几句无关痛痒,只是父皇病重,出于人伦纲常也自应多来探望的话。
皇长子原在打坐,听罢睁开了眼,本来被迫来见自己不愿见之人,他就心中有懊恼,现在皇后又在一旁劝告自己,多与从来看不上他的父皇万岁产生交流,更加不快。
他调整好呼吸,说起一事,“敬妃娘娘还在世时,稍有不顺,便去景阳宫叫骂,骂声之难以入耳,宫女、太监皆知,那时纲在何处?常又在何处?”
“足见我生母才是上善之人,从不多言半句。”
皇后没有想到一向温顺的皇长子此时会顶嘴,放下手中碗筷解释,“敬妃心有不满胡言乱语,自是她之过错。如今你不来探望父皇,他人眼中即是你之不孝。怎可混为一谈?”
“父皇几时将我生母看为妻妾,又何曾把我当做嫡子?”皇长子缓缓放下盘起的腿,双手扶着膝盖,眼神里没有任何情绪。
“这话糊涂至极,若不将恭妃当做妻妾,把你当做嫡子,你二人如何能在这宫中锦衣玉食?”皇后再次放下刚端起的碗。
“锦衣玉食?莫非人伦纲常皆是为这锦衣玉食?吾非他这等置我生母于不顾之人,若真如太后所言,我将他日得位,眼下这些糟粕,定将一时肃清。”皇长子的眼神闪过一丝轻易就能察觉的暴戾。
让皇后心生些许忌惮的不是这个眼神,而是那句“若真如太后所言,我将他日得位”,结合万岁在病榻前说的每一句话,细想之下,心中恐极。
她猛地抄起手边的碗,砸在皇长子脚边,“跪下!昏了头了!方才这句若未提太后,又若非只我一人在,按前朝例,别说是你的命,就算你生母那王恭妃全族的命,都要毁于你一言。”
皇长子跪在地上的瓷片上,瓷片发出崩裂的声音,但眼神之中的暴戾丝毫未减,也不言语,更无谢罪。
皇后本想抄起筷子,如以前在坤宁宫中管教他和长公主那样用竹鞭打手,回过神来这是在翊坤宫里,缓缓放下手,免得一着不慎落人口实。